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走出传统语文教学误区的研究
【作者】 刘朋宇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分地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关键词:传统语文教学 误区 改
革 实践
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分地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挣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旧的观念不转变,新的教学思想就无法浸淫。套用一句话说就是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据说有的老教师几时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甚至闹出父子两代人同听一种讲义的笑话。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
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彻底的否定,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
二、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知识比重却不尽相同。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呢,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未必有千万桶水啊。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
(三)应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要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的。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怎么能奏效呢?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可见,语文老师同样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的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总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原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晓辉等编著:《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叶蜚声、徐通铿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传统语文教学 误区 改
革 实践
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分地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挣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旧的观念不转变,新的教学思想就无法浸淫。套用一句话说就是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据说有的老教师几时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甚至闹出父子两代人同听一种讲义的笑话。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
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彻底的否定,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
二、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知识比重却不尽相同。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呢,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未必有千万桶水啊。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
(三)应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要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的。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怎么能奏效呢?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可见,语文老师同样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的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总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原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晓辉等编著:《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叶蜚声、徐通铿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