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教学落实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作者】 杜 林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文井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由过去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必须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创新课堂教学。
数学学科自身具有的理论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讨厌数学学习。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结合近几年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的阐述,希望能与同仁共鸣。
一、营造宽松氛围,平等民主,引领学生快快乐乐学数学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我认为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和开放的课堂氛围,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权威的结论大胆质疑。
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能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对学生的创新才能、求异思维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往往能激励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近些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它就像一束阳光暖在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动力。我们真的应该多鼓励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就像建造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必须先打好地基一样,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必须先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基础知识。
数学中的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反证法等基本方法,既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又是数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观察、分析、猜想、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方法,是思考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归纳与转化的思想等是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传授这些知识,学生就可能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和特殊的策略性知识,为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后进行广泛、深入地联想,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
当前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让其发现问题,并以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比教师差,做到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包办代替。对于简单的问题,放手让学困生去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优生来承担,只有多数学生感到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这样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念中学到新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新收获,可谓是教学相长。
四、课堂提问兼顾层次,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问难,培养其创新能力
提问是数学创新的重要标志,好的数学问题是创新的载体,是发明创造的源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一般都是中等生、优等生举手,学困生很少举手,这样虽然给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但教师却无形之中冷落了学困生,从而使学困生学习变得更差。而成功的教育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决定木桶容量的是短板,而非长板。因此,我们要特别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去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的信心。在课堂提问时,设置问题让学困生打头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吃”。既照顾到了学困生,又提高了中等生、优等生,并有利于教师做针对性的辅导。这种方式能达到课改中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的要求。
中学生很难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但鼓励学生提问,提新奇的问题,往往可以激发他们勇于创新的激情。
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我们不希望每个中学生都能做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像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的难题,但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现有的结论(包括定理、性质、公式等),在教材处理中尽量营造出具体形象的数学情景,激励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况的观察、归纳、猜想出一般结论;也可以把教材中的常规性问题改成没有明确结论的问题,使学生在新情景中观察思考;还可以把数学中的一些结论引申、推广,通过猜想、论证,从而发现新结论。例如:针对“在平面内,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或垂直,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问:“如果将平面推广到空间,是否也有相同的结论呢?”教师的提问必然会增强学生猜想的欲望。我们可以证明前者是正确的,后者可以举反例说明它是错误的。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已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开放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答案,大胆猜想,不断开拓,随时点燃学生创新的导火线,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合作,共同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将新课标要求真正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数学学科自身具有的理论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讨厌数学学习。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结合近几年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的阐述,希望能与同仁共鸣。
一、营造宽松氛围,平等民主,引领学生快快乐乐学数学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我认为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和开放的课堂氛围,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权威的结论大胆质疑。
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能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对学生的创新才能、求异思维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往往能激励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近些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它就像一束阳光暖在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动力。我们真的应该多鼓励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就像建造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必须先打好地基一样,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必须先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基础知识。
数学中的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反证法等基本方法,既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又是数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观察、分析、猜想、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方法,是思考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归纳与转化的思想等是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传授这些知识,学生就可能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和特殊的策略性知识,为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后进行广泛、深入地联想,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
当前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让其发现问题,并以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比教师差,做到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包办代替。对于简单的问题,放手让学困生去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优生来承担,只有多数学生感到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这样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念中学到新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新收获,可谓是教学相长。
四、课堂提问兼顾层次,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问难,培养其创新能力
提问是数学创新的重要标志,好的数学问题是创新的载体,是发明创造的源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一般都是中等生、优等生举手,学困生很少举手,这样虽然给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但教师却无形之中冷落了学困生,从而使学困生学习变得更差。而成功的教育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决定木桶容量的是短板,而非长板。因此,我们要特别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去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的信心。在课堂提问时,设置问题让学困生打头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吃”。既照顾到了学困生,又提高了中等生、优等生,并有利于教师做针对性的辅导。这种方式能达到课改中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的要求。
中学生很难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但鼓励学生提问,提新奇的问题,往往可以激发他们勇于创新的激情。
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我们不希望每个中学生都能做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像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的难题,但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现有的结论(包括定理、性质、公式等),在教材处理中尽量营造出具体形象的数学情景,激励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况的观察、归纳、猜想出一般结论;也可以把教材中的常规性问题改成没有明确结论的问题,使学生在新情景中观察思考;还可以把数学中的一些结论引申、推广,通过猜想、论证,从而发现新结论。例如:针对“在平面内,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或垂直,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问:“如果将平面推广到空间,是否也有相同的结论呢?”教师的提问必然会增强学生猜想的欲望。我们可以证明前者是正确的,后者可以举反例说明它是错误的。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已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开放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答案,大胆猜想,不断开拓,随时点燃学生创新的导火线,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合作,共同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将新课标要求真正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