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超文本”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尹传玲
【机构】 山东省临沂兰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教材是重要的,“课本课本,一课之本”自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作为教学活动的整体来说,“本”的存在毕竟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们应当遵循的是以人为本,而决不是以书为本。几千年前的孟子尚且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今天,学生的“主动阅读”更应当超越传统、消极的“接受阅读”,真正把书“读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无疑应当是21世纪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树立“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有它重大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超文本 阅读教学 鉴赏阅读 批判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从作者角度视为作品,从读者角度却称为读物,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文本(教材)的地位至高无上,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的课本传达的是圣贤之道,自然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是近代或当代的阅读课本,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阅读课本关系到得分效率,也是倍受尊重。如命题应严格以课本为范,不可“超本”,答案也绝对以课本为标准,不容自由发挥。
当然,阅读教学中的教材是重要的,“课本课本,一课之本”自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作为教学活动的整体来说,“本”的存在毕竟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们应当遵循的是以人为本,而决不是以书为本。几千年前的孟子尚且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今天,学生的“主动阅读”更应当超越传统、消极的“接受阅读”,真正把书“读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无疑应当是21世纪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树立“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有它重大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倡导“超文本”阅读之必要,也是因为21世纪的阅读主体(学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如果阅读教学仍然一味要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就不符合学生实际,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抗拒和不满。
另外,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在呼唤着“超文本”的阅读理念。如“自主阅读”的教学实验,“研究性阅读”的探索,“质疑导读法”的推行,“发现阅读”的研讨等等,殊途同归,都在客观上引导学生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阅读的境界。
同时,还有我们不应当忽视的一点,就是汉文十分有利于超文本阅读。曾祥芹同志认为:汉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多码性使阅读过程能受到形码、音码、义码的多种刺激,得到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复脑性”,使左右脑功能同时得到开发,使阅读富于联想……“意音文字的高度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使它能古今相通、四方互达,具有极大的时空包容性,富于生命力。汉字用相当简约的文字表达相当深道的意蕴,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的巨大空间和创造的广阔天地。”
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不难看到“超文本”意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诸多体现。
一、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即学生以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阅读的再创造。如此,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而且也使自己的认识得到理性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反映。由于鉴赏性阅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认识。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小猴子下山拿玉米,见到桃子,便丢了玉米摘桃子,见了西瓜,又丢了桃子抱西瓜,见了野兔,再丢了西瓜追野兔。结果,兔子没抓着,只好空手回山上去了。课文的主旨是说明三心二意,会什么事也做不成。但是,有的小朋友感受却不一样,他们说,小猴子拣好的东西拿,这没有错呀!老师没有批评小朋友说得不对,而且觉得这样评赏反映了“择优”的现代价值规律,而赞扬了小朋友说得有道理。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许多小朋友都表示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两个小朋友说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大度直率,有帝王之相”。这说明如果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话,鉴赏阅读,必然会反映出个性化倾向,这种审美的多元性,就难免会超越文本的单一评价尺度,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道理。显然,这种“超文本”现象,应当说是好事,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
一般地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内容既会有赞同的吸纳,又含有批判的否定。这就是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通过对读物的批判和评论,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读物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
但是,现在小学生阅读的批判能力总的来说还较差。敢于给教材“挑刺”的学生比例,肯定会更小。因此,培养小学生批判阅读的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位教师在导读《强渡大渡河》一课时,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一位学生说:“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渡河前,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说‘部队决定渡河过去,可现在一无船工,二无准备,还是没有过去,渡河推迟到第二天’说明并没有做好‘周密的准备’,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另一位学生说:“课文第五自然段说‘渡河决定推迟到第二天’,而第九自然段却又说‘我们决定按时强渡’,这里的‘按时’又怎么理解?”……教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这种认真读书、批判吸收的精神,而且指出“课文并不一定都正确,读书还得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不好盲从”。从而鼓励了学生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的可贵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文琴,尽享语文之美[J];山东教育;2011年10期
2.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杉玉,谈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5.杨俊红,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诗外三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06期
关键词:超文本 阅读教学 鉴赏阅读 批判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从作者角度视为作品,从读者角度却称为读物,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文本(教材)的地位至高无上,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的课本传达的是圣贤之道,自然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是近代或当代的阅读课本,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阅读课本关系到得分效率,也是倍受尊重。如命题应严格以课本为范,不可“超本”,答案也绝对以课本为标准,不容自由发挥。
当然,阅读教学中的教材是重要的,“课本课本,一课之本”自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作为教学活动的整体来说,“本”的存在毕竟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们应当遵循的是以人为本,而决不是以书为本。几千年前的孟子尚且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今天,学生的“主动阅读”更应当超越传统、消极的“接受阅读”,真正把书“读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无疑应当是21世纪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树立“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有它重大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倡导“超文本”阅读之必要,也是因为21世纪的阅读主体(学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如果阅读教学仍然一味要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就不符合学生实际,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抗拒和不满。
另外,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在呼唤着“超文本”的阅读理念。如“自主阅读”的教学实验,“研究性阅读”的探索,“质疑导读法”的推行,“发现阅读”的研讨等等,殊途同归,都在客观上引导学生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阅读的境界。
同时,还有我们不应当忽视的一点,就是汉文十分有利于超文本阅读。曾祥芹同志认为:汉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多码性使阅读过程能受到形码、音码、义码的多种刺激,得到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复脑性”,使左右脑功能同时得到开发,使阅读富于联想……“意音文字的高度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使它能古今相通、四方互达,具有极大的时空包容性,富于生命力。汉字用相当简约的文字表达相当深道的意蕴,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的巨大空间和创造的广阔天地。”
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不难看到“超文本”意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诸多体现。
一、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即学生以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阅读的再创造。如此,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而且也使自己的认识得到理性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反映。由于鉴赏性阅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认识。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小猴子下山拿玉米,见到桃子,便丢了玉米摘桃子,见了西瓜,又丢了桃子抱西瓜,见了野兔,再丢了西瓜追野兔。结果,兔子没抓着,只好空手回山上去了。课文的主旨是说明三心二意,会什么事也做不成。但是,有的小朋友感受却不一样,他们说,小猴子拣好的东西拿,这没有错呀!老师没有批评小朋友说得不对,而且觉得这样评赏反映了“择优”的现代价值规律,而赞扬了小朋友说得有道理。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许多小朋友都表示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两个小朋友说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大度直率,有帝王之相”。这说明如果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话,鉴赏阅读,必然会反映出个性化倾向,这种审美的多元性,就难免会超越文本的单一评价尺度,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道理。显然,这种“超文本”现象,应当说是好事,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
一般地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内容既会有赞同的吸纳,又含有批判的否定。这就是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通过对读物的批判和评论,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读物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
但是,现在小学生阅读的批判能力总的来说还较差。敢于给教材“挑刺”的学生比例,肯定会更小。因此,培养小学生批判阅读的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位教师在导读《强渡大渡河》一课时,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一位学生说:“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渡河前,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说‘部队决定渡河过去,可现在一无船工,二无准备,还是没有过去,渡河推迟到第二天’说明并没有做好‘周密的准备’,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另一位学生说:“课文第五自然段说‘渡河决定推迟到第二天’,而第九自然段却又说‘我们决定按时强渡’,这里的‘按时’又怎么理解?”……教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这种认真读书、批判吸收的精神,而且指出“课文并不一定都正确,读书还得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不好盲从”。从而鼓励了学生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的可贵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文琴,尽享语文之美[J];山东教育;2011年10期
2.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杉玉,谈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5.杨俊红,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诗外三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