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谢树霞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高中实验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四个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全面理解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本文将对其模式的建构、方案的实施及开展后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粗浅探析,以供教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探索 实践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在高中阶段增设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它表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由理论走向实践。在高中实验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四个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全面理解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本文将对其模式的建构、方案的实施及开展后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粗浅探析,以供教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教师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研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跟传承式学习明显不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直接体验,关注的是信息处理和知识的调用及合作竞争相互融合的社会理念。在这里,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培养着人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了达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优化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和时代的育人要求,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出发,可将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分解为:研究动员→确定课题→建立组织→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结果论证→信息反馈→结题报告。在研究性学习中,同一班级可同时展开不同的研究性课题,为了达到优劣互补,共同提高,班级中的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有课题,时时有研究,组组有创新。
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实施
根据建构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分八步进行了一一落实,最终使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1.确定研究课题,论证课题效度
确定什么课题,怎样进行研究?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为此,我们首先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让他们明白什么叫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带来什么好处。然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研究性课题,如高一化学课本21面的“燃料”、113面的“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142面的“固体废弃物”及“××废品的成份、回收与应用”、“××厂的变迁”、“××河的变迁”、“××的表白”等。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并自行论证,最后由教师确定课题效度与可行性。
2.建立课题小组,优化群体组合
课题小组的建立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条件,课题小组一般由4~8人组成,其建立的条件有:①相近或相同课题的组合;②课题研究的需要;③个性特长的发挥或自身条件的优势。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3.依据课题需要,选聘指导老师
课题组建立后,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由课题小组长申请选聘一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不一定都是任课老师,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属、邻居或朋友,但指导老师必须熟悉该课题。如研究水污染及综合治理问题,可聘请环保部门人员,研究人体组织的元素及功效问题可聘请医务人员等等。对选聘的校外指导老师,我们将通过学校发给正式聘书,届时仍由学生代表学校去请。
4.制订研究方案,分工落实到人
在课题及指导老师确定好后的基础上,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集体讨论,初拟研究方案,包括:时间安排、资料检索、调查研究、采样分析、活动地点等。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和指导老师一起,对初拟的研究方案逐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对研究方案中的每项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质疑,使研究方案尽可能地完善。最后,再由课题小组长对全班同学作开题报告,让全班同学对开题报告进行讨论、质疑,以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待研究方案确定后,课题组再行组织分工,逐一落实到人。
5.实施研究计划,工作逐步展开
各课题组成员依据组内分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独立地查阅一定数量的资料,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Internet网获得资料及信息。研究时要注意及时通气,遇到疑难可相互帮助或向指导老师提出咨询,并请指导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如需进行实验,需将实验时间及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试剂提前列出来,再由小组长交给化学实验室,以便实验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需到校外活动,课题小组长需先提出申请,再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做好联系工作,并办好请假手续,除特殊情况外,校外活动一般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
6.及时进行小结,分析存在问题
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从好奇心开始,一旦进入研究,又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又常常束手无策。对此,我们采取每双周一次集中交流的做法,让课题组内的成员汇报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集体解决存在的疑难,并由小组长做好记录。当然,研究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原研究方案难以继续实施,课题组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及时对研究方案进行调整,并制订出新的研究方案。新的研究方案同样要在组内进行论证,并由指导老师审订,专人落实,具体负责。
三、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性学习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一些特点。
1.群体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乐学、会学、好学,重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辨析、相互帮助、相互研究的气氛得到了空前提高。不少学习方法不当、遇事怕动脑筋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其成绩也迅猛上升。
2.主体性。教是为了不教,学是求得会学。研究性学习摒弃了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创设了符合时代育人精神的主动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人人参与、个个有题的研究性学习,使全体学生既积极竞争又团结协作。特别是让学习困难生参与课题研究,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兴奋和担忧交织的心理压力,驱动他们去观察、去学习、去分析、去研究,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的选定、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空间上都采取了全方位的开放。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是具体的客观实在,我们无时不在学习,无时不在研究,唯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改革,方可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
4.互补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探讨、相互研究,共同完成课题组布置的任务已蔚然成风,科技问题已成为他们探讨和争论的主要对象。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有一定特长、一定技能的学生能适时地指导技能不熟练的同学,互帮互学互补气氛在整个班集体中已形成气候。
参考文献:
1肖玉芬,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石油教育. 2009(06)
2 高红伟,改善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四种途径[J]. 考试周刊. 2011(54)
3 高先桂,浅述做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环节[J]. 现代交际. 2013(06)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探索 实践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在高中阶段增设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它表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由理论走向实践。在高中实验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四个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全面理解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本文将对其模式的建构、方案的实施及开展后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粗浅探析,以供教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教师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研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跟传承式学习明显不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直接体验,关注的是信息处理和知识的调用及合作竞争相互融合的社会理念。在这里,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培养着人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了达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优化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和时代的育人要求,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出发,可将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分解为:研究动员→确定课题→建立组织→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结果论证→信息反馈→结题报告。在研究性学习中,同一班级可同时展开不同的研究性课题,为了达到优劣互补,共同提高,班级中的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有课题,时时有研究,组组有创新。
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实施
根据建构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分八步进行了一一落实,最终使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1.确定研究课题,论证课题效度
确定什么课题,怎样进行研究?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为此,我们首先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让他们明白什么叫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带来什么好处。然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研究性课题,如高一化学课本21面的“燃料”、113面的“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142面的“固体废弃物”及“××废品的成份、回收与应用”、“××厂的变迁”、“××河的变迁”、“××的表白”等。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并自行论证,最后由教师确定课题效度与可行性。
2.建立课题小组,优化群体组合
课题小组的建立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条件,课题小组一般由4~8人组成,其建立的条件有:①相近或相同课题的组合;②课题研究的需要;③个性特长的发挥或自身条件的优势。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3.依据课题需要,选聘指导老师
课题组建立后,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由课题小组长申请选聘一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不一定都是任课老师,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属、邻居或朋友,但指导老师必须熟悉该课题。如研究水污染及综合治理问题,可聘请环保部门人员,研究人体组织的元素及功效问题可聘请医务人员等等。对选聘的校外指导老师,我们将通过学校发给正式聘书,届时仍由学生代表学校去请。
4.制订研究方案,分工落实到人
在课题及指导老师确定好后的基础上,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集体讨论,初拟研究方案,包括:时间安排、资料检索、调查研究、采样分析、活动地点等。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和指导老师一起,对初拟的研究方案逐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对研究方案中的每项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质疑,使研究方案尽可能地完善。最后,再由课题小组长对全班同学作开题报告,让全班同学对开题报告进行讨论、质疑,以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待研究方案确定后,课题组再行组织分工,逐一落实到人。
5.实施研究计划,工作逐步展开
各课题组成员依据组内分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独立地查阅一定数量的资料,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Internet网获得资料及信息。研究时要注意及时通气,遇到疑难可相互帮助或向指导老师提出咨询,并请指导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如需进行实验,需将实验时间及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试剂提前列出来,再由小组长交给化学实验室,以便实验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需到校外活动,课题小组长需先提出申请,再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做好联系工作,并办好请假手续,除特殊情况外,校外活动一般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
6.及时进行小结,分析存在问题
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从好奇心开始,一旦进入研究,又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又常常束手无策。对此,我们采取每双周一次集中交流的做法,让课题组内的成员汇报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集体解决存在的疑难,并由小组长做好记录。当然,研究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原研究方案难以继续实施,课题组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及时对研究方案进行调整,并制订出新的研究方案。新的研究方案同样要在组内进行论证,并由指导老师审订,专人落实,具体负责。
三、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性学习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一些特点。
1.群体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乐学、会学、好学,重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辨析、相互帮助、相互研究的气氛得到了空前提高。不少学习方法不当、遇事怕动脑筋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其成绩也迅猛上升。
2.主体性。教是为了不教,学是求得会学。研究性学习摒弃了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创设了符合时代育人精神的主动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人人参与、个个有题的研究性学习,使全体学生既积极竞争又团结协作。特别是让学习困难生参与课题研究,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兴奋和担忧交织的心理压力,驱动他们去观察、去学习、去分析、去研究,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的选定、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空间上都采取了全方位的开放。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是具体的客观实在,我们无时不在学习,无时不在研究,唯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改革,方可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
4.互补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探讨、相互研究,共同完成课题组布置的任务已蔚然成风,科技问题已成为他们探讨和争论的主要对象。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有一定特长、一定技能的学生能适时地指导技能不熟练的同学,互帮互学互补气氛在整个班集体中已形成气候。
参考文献:
1肖玉芬,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石油教育. 2009(06)
2 高红伟,改善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四种途径[J]. 考试周刊. 2011(54)
3 高先桂,浅述做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环节[J]. 现代交际.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