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开辟新天地
【作者】 陈忠慧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关键词:兴趣;突破;能力;思维;反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快乐地投入探究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所实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内驱动力,从而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制作《数数》一课的课件时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花朵、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在“比较多少”时,课件呈现一片绿意盎然的芳草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出去玩吗?你见过的草地有什么样的景色?”……美丽生动的画面引领学生欢快的投入到活动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兴奋的交谈。接着,鸭妈妈带着自己的小鸭排着整齐的队伍慢慢走入画面,“瞧,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然后闪烁出示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说:“不对,是我的小鸡多。”这时,教师抛出问题:“怎样知道是小鸭多,还是小鸡多呢?”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比出谁多谁少来了。这样,学生在美丽的课件画面中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在愉快、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一一对应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呈现过程,降低探究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贮备少,缺乏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来完成。这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的功能,不仅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由于教具的局限性,在展示时学生不能清晰地感知长方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在头脑中形成对概念的表象。当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时利用课件再来发挥引导、猜测、验证、归纳的作用。用鼠标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这样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是相等的,有效地构建起了对长方体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知识体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四、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提高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答案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曙光小学的操场长90米,宽60米,为了满足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需求,长要再增加30米,宽再增加20米,你能算出,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吗?”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画、计算。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了30×20=600(平方米)的错误解法。此时,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90米、宽6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至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用鲜艳的红色涂满,使学生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学生的思维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被激发,很快就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答案。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
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锐角与钝角》时,在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汇报后,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角,如剪刀张开的角,红领巾上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篮球架上有很多角,梯子上有角……这时,学生受到视觉刺激,集中起注意力来,意识到其实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接着,根据学生爱画画,爱玩的特点,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小画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用角绘制的人站立、奔跑、跳跃的形象,学生一看,眼前一亮,感到很有趣,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放飞想象提供了形象依据。
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全员反馈、及时反馈,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象判断、选择题、填空,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奖给一面小红旗,学生看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这样,边做边即时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使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不断进步、提高的内驱力。
如“分数的意义”一课,我利用Authorware软件设计了6组闯关游戏,来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闯关时每做对一道题系统就会奖励一面小红旗,对练习情况及时的反馈,评价,学生兴趣盎然,颇有成就感。
现代教育技术呼唤数学课堂的改革,我们要充分运用并恰到好处的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徐晓红《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2】杨红霞《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3】佚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兴趣;突破;能力;思维;反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快乐地投入探究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所实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内驱动力,从而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制作《数数》一课的课件时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花朵、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在“比较多少”时,课件呈现一片绿意盎然的芳草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出去玩吗?你见过的草地有什么样的景色?”……美丽生动的画面引领学生欢快的投入到活动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兴奋的交谈。接着,鸭妈妈带着自己的小鸭排着整齐的队伍慢慢走入画面,“瞧,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然后闪烁出示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说:“不对,是我的小鸡多。”这时,教师抛出问题:“怎样知道是小鸭多,还是小鸡多呢?”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比出谁多谁少来了。这样,学生在美丽的课件画面中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在愉快、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一一对应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呈现过程,降低探究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贮备少,缺乏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来完成。这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的功能,不仅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由于教具的局限性,在展示时学生不能清晰地感知长方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在头脑中形成对概念的表象。当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时利用课件再来发挥引导、猜测、验证、归纳的作用。用鼠标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这样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是相等的,有效地构建起了对长方体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知识体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四、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提高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答案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曙光小学的操场长90米,宽60米,为了满足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需求,长要再增加30米,宽再增加20米,你能算出,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吗?”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画、计算。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了30×20=600(平方米)的错误解法。此时,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90米、宽6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至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用鲜艳的红色涂满,使学生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学生的思维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被激发,很快就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答案。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
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锐角与钝角》时,在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汇报后,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角,如剪刀张开的角,红领巾上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篮球架上有很多角,梯子上有角……这时,学生受到视觉刺激,集中起注意力来,意识到其实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接着,根据学生爱画画,爱玩的特点,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小画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用角绘制的人站立、奔跑、跳跃的形象,学生一看,眼前一亮,感到很有趣,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放飞想象提供了形象依据。
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全员反馈、及时反馈,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象判断、选择题、填空,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奖给一面小红旗,学生看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这样,边做边即时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使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不断进步、提高的内驱力。
如“分数的意义”一课,我利用Authorware软件设计了6组闯关游戏,来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闯关时每做对一道题系统就会奖励一面小红旗,对练习情况及时的反馈,评价,学生兴趣盎然,颇有成就感。
现代教育技术呼唤数学课堂的改革,我们要充分运用并恰到好处的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徐晓红《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2】杨红霞《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3】佚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