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 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作者】 谢新国
【机构】 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设有效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去探究解决的愉悦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有效情境 动“心” 动“脑” 动“手” 动“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一、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动“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时,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2、3、5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是几的倍数,同学们一一“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教师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这里老师创设的“情境”顺利地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才会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并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郊游活动谈话引入:星期天,小华和小明两个好朋友去郊游,他们还带上了一些食物,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击掌的次数来表示平均每人分得食物的个数:分苹果,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是2个(拍2下);分矿泉水,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是1瓶(拍1下);分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每人是半个(无法用击掌表示)。分苹果和矿泉水比较简单,且能用击掌的次数来表示分得的个数。而分蛋糕时就不能用击掌来表示,出现了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到底这半个蛋糕怎么表示呢?”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之中。这样的情境创设可谓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真可谓“求知若渴。”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观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有关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在探究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周长的测量方法时,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情境:(课件出示:一片树叶、一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你能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你们桌上的信封里面也有一张纸片树叶、一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一根线、一个皮尺和一把直尺。你会选择所需的工具,自己动手量出树叶、长方形、三角形的周长吗?学生经过思考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像树叶这样的不规则物体,用线绕它一周或用皮尺测量,也可以用在直尺上滚一周的方法测量;而三角形和长方形用直尺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求周长比较方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判断测量方法。最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里由谈话引出操作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引出新知。这既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用不同方法测量的探究产生了欲望,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特别是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想出的方法竟然运用了“化曲为直”这一转化的思想。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活跃起来,学生在此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新知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也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动“口”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的愿望以及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灌输型”教学格局。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研究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师:选一个最有把握的,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说你的理由。一生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室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辩论,真理越辩越明,最终达成共识“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里当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反而有意创设情境,制造“矛盾”,开展正反两方的辩论,在师生、生生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展现了学习之美。
五、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动“情 ”
正如苏霍姆林斯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把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从而激励他们不断主动探索、创新。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展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以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思考探究为重点,智慧把握学生情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由枯燥变兴趣,死板变灵活,平淡变新奇,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积极有效地状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有效情境 动“心” 动“脑” 动“手” 动“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一、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动“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时,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2、3、5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是几的倍数,同学们一一“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教师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这里老师创设的“情境”顺利地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才会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并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郊游活动谈话引入:星期天,小华和小明两个好朋友去郊游,他们还带上了一些食物,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击掌的次数来表示平均每人分得食物的个数:分苹果,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是2个(拍2下);分矿泉水,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是1瓶(拍1下);分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每人是半个(无法用击掌表示)。分苹果和矿泉水比较简单,且能用击掌的次数来表示分得的个数。而分蛋糕时就不能用击掌来表示,出现了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到底这半个蛋糕怎么表示呢?”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之中。这样的情境创设可谓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真可谓“求知若渴。”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观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有关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在探究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周长的测量方法时,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情境:(课件出示:一片树叶、一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你能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你们桌上的信封里面也有一张纸片树叶、一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一根线、一个皮尺和一把直尺。你会选择所需的工具,自己动手量出树叶、长方形、三角形的周长吗?学生经过思考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像树叶这样的不规则物体,用线绕它一周或用皮尺测量,也可以用在直尺上滚一周的方法测量;而三角形和长方形用直尺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求周长比较方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判断测量方法。最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里由谈话引出操作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引出新知。这既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用不同方法测量的探究产生了欲望,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特别是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想出的方法竟然运用了“化曲为直”这一转化的思想。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活跃起来,学生在此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新知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也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动“口”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的愿望以及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灌输型”教学格局。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研究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师:选一个最有把握的,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说你的理由。一生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室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辩论,真理越辩越明,最终达成共识“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里当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反而有意创设情境,制造“矛盾”,开展正反两方的辩论,在师生、生生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展现了学习之美。
五、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动“情 ”
正如苏霍姆林斯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把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从而激励他们不断主动探索、创新。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展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以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思考探究为重点,智慧把握学生情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由枯燥变兴趣,死板变灵活,平淡变新奇,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积极有效地状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