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作者】 孙吉燕

【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施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体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恰当的运用各种教育手段。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策略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影响着新课改的成败。在一年的新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方式要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不再是一个真理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真理追求者和探索者。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历成长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1、师生平等、民主合作。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的最高峰。”而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有时一句亲切的问候,轻轻拍打肩头…会收到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身体蹲下来,而且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才有利于师生合作,师生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2、学会倾听,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内容涉及面广,许多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做综合型的教师,这对于学科型的教师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争辩,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再将自己的观念强塞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生活融入地理,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就是要求学生明白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教学时要关注课标,设计与其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例如:在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可以设计以下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⑴按照你的理解,将山谷风或海陆风的示意图画在下列方框中:
  
  




  ⑵假如海边或山谷中布局了城区或工厂,从环境因素考虑,居民区或厂区布局在何处较合理?
  ⑶如果该山区是农业种植区,山谷风对该地的农业种植有什么影响?
  这组题充满生活气息,第一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问题、作图能力。第二、三题把山谷风或海陆风与城市或工业区布局相结合,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这些与生产、生活中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地理概念、深奥的地理规律,难懂的地理原理。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学生乐于训练,并在愉快的心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空间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赋予了新的教学理念,宽泛的教学空间,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得以解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并开展探究性地理教学尝试。
  1、读图法、图文转化法与启发式诱导法相结合。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地理学习突出图像的观察和应用,多种类型图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也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拐杖,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先鼓励学生自己看图,再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实到图上。在图中、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激活地理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自己看图,而且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2、比赛或辩论法。
  在学习必修一第一章后,根据本章节内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比赛,或者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可围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问题包括:“火星上是否有昼夜交替现象?如果有,其周期是多少?是否有适宜生命繁衍的温度?是否有水?”通过辩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同时也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
  3、问题讨论法和谈话法相结合
  在新教材中,安排许多活动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难度较大的,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创设情境,多阶段不同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可设计以下问题及看法:“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在大城市过程中,怎样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的问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不断探索新的授课形式,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2】《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