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图书馆,阅读的第二课堂——浅谈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化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
【作者】 张效珍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蒋峪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弱,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室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读书活动成果、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方式,端正他们的阅读目的,规范他们的阅读行为,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图书资源,优化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图书室资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
学校图书馆是座知识宝库,它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教研、教改及学习的场所,更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弱,在农村,要形成课外阅读氛围十分困难,一是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或劳动之余,家长很少有阅读书籍习惯,更少有人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二是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另外,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所以作为农村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端正他们的阅读目的,规范他们的阅读行为,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图书资源,优化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现将自己的做法浅谈如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走进图书馆
图书最大的作用在于使用,如果舍弃了这个根本,即使藏书量足够大,图书质量足够高,也都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的作用。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走进图书室,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利用率;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二开展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动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在校的所有师生应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拓展读书活动的外延。读书活动的实践证明,读书活动的主题、内容与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现实才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才能使读书活动深入到学生内部,使之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一种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崔颢的《登黄鹤楼》为例。古诗教学一直有个误区,很多老师都习惯把重点放在单个词、单句诗以及整首诗的解释上,以至于学生认为读古诗就是抓重点词,这就忽略了诗人所在的时代背景,诗人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这首诗的心态。教师可以以这首诗为引子,让学生读崔颢的传记,某个历史事件,或是黄鹤楼的历史来源,它的地理位置——武昌,与武昌相关的故事,甚至可以引出与黄鹤楼相关的其他各类诗词、散文,比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样就使阅读有目标、有动力,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与社会文化、习俗相结合。比如,端午节到了,要吃粽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这些节日的由来、典故,为了纪念哪位人物;从中还能衍生到该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到某个历史中去。经过这样层层挖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扩展,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形成知识体系。
(三)结合学校所在的城市历史、人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家乡(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缺乏认同感,就像社会的存在对国人素质的不认同一样,这主要是对自身历史缺乏了解,人云亦云,妄自菲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种历史人文的学习,结合举办同主题的读书心得、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相信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展示读书活动成果,营造读书氛围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后,学校要组织恰如其分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得到认可,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主要形式有:
①读后叙述。如组织学生开展“推销我读过的一本书”活动。
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展开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③新闻发布会。把读书过程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或看到的现象, 撰写成新闻稿进行集中交流报道。
④交流评论。交流同学们的阅读方法, 如开展“阅读大王到我班” 报告会, 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
⑤汇报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学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主题情境等形式,在阅读汇报课上进行展示。
通过展示读书成果,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了校园文化发展。
四建立评价体系,保持阅读热情
评价内容多元化。为了学生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措施使校园内的读书热潮常盛不衰。组织“书香班级”和“读书明星”等评选活动。评选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要求;既注重阅读的广度;又注重阅读的深度;既关注阅读能力考核的成绩,也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每一个孩子读书的积极性。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随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月组织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读书交流会, 推出一批读书明星。积极组织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向报刊杂志积极投稿, 享受读书的喜悦、读书的成果。
总之,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图书馆便藏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我们要因地制宜用好图书馆,使图书馆全方位地服务和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全方位的服务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图书馆的使用效率,使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利用提高阅读能力,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使图书馆成为学生阅读的“第二课堂”。
关键词:图书室资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
学校图书馆是座知识宝库,它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教研、教改及学习的场所,更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弱,在农村,要形成课外阅读氛围十分困难,一是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或劳动之余,家长很少有阅读书籍习惯,更少有人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二是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另外,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所以作为农村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端正他们的阅读目的,规范他们的阅读行为,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图书资源,优化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现将自己的做法浅谈如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走进图书馆
图书最大的作用在于使用,如果舍弃了这个根本,即使藏书量足够大,图书质量足够高,也都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的作用。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走进图书室,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利用率;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二开展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动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在校的所有师生应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拓展读书活动的外延。读书活动的实践证明,读书活动的主题、内容与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现实才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才能使读书活动深入到学生内部,使之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一种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崔颢的《登黄鹤楼》为例。古诗教学一直有个误区,很多老师都习惯把重点放在单个词、单句诗以及整首诗的解释上,以至于学生认为读古诗就是抓重点词,这就忽略了诗人所在的时代背景,诗人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这首诗的心态。教师可以以这首诗为引子,让学生读崔颢的传记,某个历史事件,或是黄鹤楼的历史来源,它的地理位置——武昌,与武昌相关的故事,甚至可以引出与黄鹤楼相关的其他各类诗词、散文,比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样就使阅读有目标、有动力,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与社会文化、习俗相结合。比如,端午节到了,要吃粽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这些节日的由来、典故,为了纪念哪位人物;从中还能衍生到该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到某个历史中去。经过这样层层挖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扩展,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形成知识体系。
(三)结合学校所在的城市历史、人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家乡(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缺乏认同感,就像社会的存在对国人素质的不认同一样,这主要是对自身历史缺乏了解,人云亦云,妄自菲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种历史人文的学习,结合举办同主题的读书心得、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相信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展示读书活动成果,营造读书氛围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后,学校要组织恰如其分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得到认可,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主要形式有:
①读后叙述。如组织学生开展“推销我读过的一本书”活动。
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展开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③新闻发布会。把读书过程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或看到的现象, 撰写成新闻稿进行集中交流报道。
④交流评论。交流同学们的阅读方法, 如开展“阅读大王到我班” 报告会, 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
⑤汇报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学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主题情境等形式,在阅读汇报课上进行展示。
通过展示读书成果,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了校园文化发展。
四建立评价体系,保持阅读热情
评价内容多元化。为了学生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措施使校园内的读书热潮常盛不衰。组织“书香班级”和“读书明星”等评选活动。评选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要求;既注重阅读的广度;又注重阅读的深度;既关注阅读能力考核的成绩,也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每一个孩子读书的积极性。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随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月组织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读书交流会, 推出一批读书明星。积极组织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向报刊杂志积极投稿, 享受读书的喜悦、读书的成果。
总之,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图书馆便藏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我们要因地制宜用好图书馆,使图书馆全方位地服务和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全方位的服务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图书馆的使用效率,使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利用提高阅读能力,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使图书馆成为学生阅读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