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三“关”齐下,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 孙艳杰 杨士兰
【机构】 山东临沂金雀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法上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往往收效甚微。一提写作,学生往往是愁眉不展,或者拿来《作文选》等,一通乱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不再“闻作文色变”呢?我认为抓好三关——“素材关”、“语言关”和“修改关”至关重要。
关键词:作文 三关 小学生 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法上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往往收效甚微。一提写作,学生往往是愁眉不展,或者拿来《作文选》等,一通乱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不再“闻作文色变”呢?我认为抓好三关——“素材关”、“语言关”和“修改关”至关重要。
所谓“素材关”,就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语言关”就是“有话可说”,能用满意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修改关”就是养成修改的习惯,并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一、“素材关”的引导
1、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会观察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造成情感的麻木和迟钝,因而总觉得不值得写或没得写,所以这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要告诉学生,“观察”并不仅仅是依靠眼睛的“观察”,它是一种广义的感知事物的途径。耳朵听,鼻子闻,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都是观察。小到一支铅笔,大到整个宇宙,只要你“观察“到了它,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了解了这些,再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边观察边思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长期的观察动态变化。
2、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日忆”的习惯。即每日睡觉之前,回忆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想想有那些事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二、“语言关”的引导
1、重视阅读,做好语言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再无心得和方法了”。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很显然,每学期仅靠教科书上的二十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为此,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现学现用”。就是每单元的大作文,都带领学生于写作的前几天去了解这次作文的主题内容,然后由学生主动自发的去阅读和搜集相关的文章,并对好词佳句做好记录。有了目的性,学生阅读的方向会更明确,兴趣也会更高。而在作文课之前,先来交流这几天阅读的文章以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在交流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所以一些精彩的词句也就会水到渠成的出现到学生的作文中。二是“厚积薄发”。就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然的行为和习惯。阅读的数目不限,内容不限,但是阅读的时间规定底线,每天不少于几十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年级有所不同)。在阅读初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监督,需要每天在学生的“阅读存折”(阅读小本)上如实记录学生读的书目、时间等等。一段时间后,学生形成了阅读的习惯后,就可以由自己来充实记录自己的“阅读存折”。书读多了,积累多了,作文也就做到了“下笔如有神”,此谓“厚积薄发”。
2、创设良好的“学语文,用语言”的班级文化氛围。
作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作文的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言的兴趣。首先,结合节日时令等不定期创办手抄报,手抄报上的“习作”板块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黑板的一角由每天的值日班长写进他喜欢的一句格言;隔周一次创办的黑板报由学习小组轮流完成,黑板报上必须有本组同学的原创作文(或节选)。每月一期的“班级月报”,由电脑水平高的几个同学来设计创办,稿件则来自全班同学的投稿。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是值日班长的演讲时间,演讲内容不限,内容可写可抄,但演讲要做到脱稿。隔周一次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成语接龙,古诗文打擂台,辩论会等等,无一不让学生激情澎湃。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修改关的引导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段的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准确,书写规范整洁”。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愿改、会改,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1、教学生“乐改“。搜集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在班级内交流。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敲”的来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来历等,让学生真正明白“作文不厌百回改”的含义。再结合本班同学的习作,进行全班修改,共同发现修改后和修改前的不同,从而让学生重视修改,明白作文的反复修改,不仅会给读者以美得享受,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以达到“愿改乐改“的目的。
2、教学生“会改“。首先交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教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各种修改符号,如删减符号,添加符号,交换符号等等。在学生写作文时,留出修改的空间,可以以竖线的形式在作文纸的右侧留出一定的空间,也可以在几行之后留出三两行。其次,要确定修改的范围。一篇文章,从立意到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修改的范围的确是太广了。对于小学生老说,如果不确定明确的修改范围,他们修改起来就会无从下手。而如果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又会打击他们的修改热情,所以把握一个修改范围的“度”,我认为很重要。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从七个方面去进行修改和打分。分别是:内容符合习作要求,不离题(60分);语句通顺不拗口,清楚表达内心意思,语言形象生动,能恰当运用好词佳句(8-15分);详略方面,能围绕要表达的意思,写得具体清楚,详略得当(8-10分);层次分段上,清晰合理(1-3分);书写上,无错字,标点使用准确(2分),卷面整洁,字迹清楚(2分);情感方面,有真情实感,有意思(5分);题目,新颖合理。(2分)这样,确定了修改范围,也就对学生的习作和修改进行了目标引领,不论是自改,还是学生间的互改,都会做到有章可循。
作文是项大工程,当然还包含着诸多的因素。但我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只要把握好了这三关——“素材关”、“语言关”和“修改关”,写好作文,就不会是梦!
参考文献:
1魏晓红,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 才智. 2014(28)
2綦洪萍,张荣任,刘春来,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 才智. 2014(27)
关键词:作文 三关 小学生 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法上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往往收效甚微。一提写作,学生往往是愁眉不展,或者拿来《作文选》等,一通乱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不再“闻作文色变”呢?我认为抓好三关——“素材关”、“语言关”和“修改关”至关重要。
所谓“素材关”,就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语言关”就是“有话可说”,能用满意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修改关”就是养成修改的习惯,并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一、“素材关”的引导
1、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会观察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造成情感的麻木和迟钝,因而总觉得不值得写或没得写,所以这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要告诉学生,“观察”并不仅仅是依靠眼睛的“观察”,它是一种广义的感知事物的途径。耳朵听,鼻子闻,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都是观察。小到一支铅笔,大到整个宇宙,只要你“观察“到了它,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了解了这些,再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边观察边思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长期的观察动态变化。
2、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日忆”的习惯。即每日睡觉之前,回忆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想想有那些事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二、“语言关”的引导
1、重视阅读,做好语言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再无心得和方法了”。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很显然,每学期仅靠教科书上的二十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为此,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现学现用”。就是每单元的大作文,都带领学生于写作的前几天去了解这次作文的主题内容,然后由学生主动自发的去阅读和搜集相关的文章,并对好词佳句做好记录。有了目的性,学生阅读的方向会更明确,兴趣也会更高。而在作文课之前,先来交流这几天阅读的文章以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在交流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所以一些精彩的词句也就会水到渠成的出现到学生的作文中。二是“厚积薄发”。就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然的行为和习惯。阅读的数目不限,内容不限,但是阅读的时间规定底线,每天不少于几十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年级有所不同)。在阅读初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监督,需要每天在学生的“阅读存折”(阅读小本)上如实记录学生读的书目、时间等等。一段时间后,学生形成了阅读的习惯后,就可以由自己来充实记录自己的“阅读存折”。书读多了,积累多了,作文也就做到了“下笔如有神”,此谓“厚积薄发”。
2、创设良好的“学语文,用语言”的班级文化氛围。
作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作文的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言的兴趣。首先,结合节日时令等不定期创办手抄报,手抄报上的“习作”板块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黑板的一角由每天的值日班长写进他喜欢的一句格言;隔周一次创办的黑板报由学习小组轮流完成,黑板报上必须有本组同学的原创作文(或节选)。每月一期的“班级月报”,由电脑水平高的几个同学来设计创办,稿件则来自全班同学的投稿。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是值日班长的演讲时间,演讲内容不限,内容可写可抄,但演讲要做到脱稿。隔周一次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成语接龙,古诗文打擂台,辩论会等等,无一不让学生激情澎湃。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修改关的引导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段的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准确,书写规范整洁”。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愿改、会改,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1、教学生“乐改“。搜集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在班级内交流。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敲”的来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来历等,让学生真正明白“作文不厌百回改”的含义。再结合本班同学的习作,进行全班修改,共同发现修改后和修改前的不同,从而让学生重视修改,明白作文的反复修改,不仅会给读者以美得享受,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以达到“愿改乐改“的目的。
2、教学生“会改“。首先交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教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各种修改符号,如删减符号,添加符号,交换符号等等。在学生写作文时,留出修改的空间,可以以竖线的形式在作文纸的右侧留出一定的空间,也可以在几行之后留出三两行。其次,要确定修改的范围。一篇文章,从立意到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修改的范围的确是太广了。对于小学生老说,如果不确定明确的修改范围,他们修改起来就会无从下手。而如果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又会打击他们的修改热情,所以把握一个修改范围的“度”,我认为很重要。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从七个方面去进行修改和打分。分别是:内容符合习作要求,不离题(60分);语句通顺不拗口,清楚表达内心意思,语言形象生动,能恰当运用好词佳句(8-15分);详略方面,能围绕要表达的意思,写得具体清楚,详略得当(8-10分);层次分段上,清晰合理(1-3分);书写上,无错字,标点使用准确(2分),卷面整洁,字迹清楚(2分);情感方面,有真情实感,有意思(5分);题目,新颖合理。(2分)这样,确定了修改范围,也就对学生的习作和修改进行了目标引领,不论是自改,还是学生间的互改,都会做到有章可循。
作文是项大工程,当然还包含着诸多的因素。但我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只要把握好了这三关——“素材关”、“语言关”和“修改关”,写好作文,就不会是梦!
参考文献:
1魏晓红,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 才智. 2014(28)
2綦洪萍,张荣任,刘春来,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 才智. 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