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诵读抄录,读其风骨——文言文教法探究

【作者】 陈海英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城郊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前文言教学重“言”轻“文”,使效率低下。怎么样实施文言教学,更有效地发挥文言材料的教学价值,本文主要从现状、传统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强调文言诵读、抄录、及对文言内涵的适当地深入挖掘,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言 教学 策略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过去,人们认为古代经典著作的语言是学习的榜样和写作的典范,需要好好掌握,因此古代书面语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徐通锵 叶蜚声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四月第1页)古代汉语特别是书面语既是我们学习古代智慧的工具,也是我们语言的根,更是文化之根。那么,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就自不待言了。
  语文教学任务在于:了解古代历史、科技、文化等,去认识汉语语言的流变,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感悟古人的人格魅力等等。在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汉语的地位在世界上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之际。然而,在国内汉语的处境却显得十分尴尬:外语特别是英语挤占了汉语的地位。在认识上步入了严重误区,汉语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导致大学毕业生母语素养严重偏低,却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甚至一些大学毕业生书面表达错误百出,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来。
  为什么会出现汉语地位弱化的现象?一方面和社会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我们教学要求与日常教学不无关系。文言教学该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本文尝试做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首先,认识一下目前语文教育的地位。作为母语,对一些外行来说,没有什么可教的,有人说,什么人都可以教。就一篇文章而言,只要能够认识字,都能读。一课文可以放在小学来学,也可以放在高中来教,当然也可以拿到大学课堂上去研究。只是学习的层次有所不同罢了。正因为如此,一些肤浅的看法认为语文没有什么可以教的。当然也有教育者的原因,教育策略运用的不当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也是造成目前误区的原因之一。
  其次,看一看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应该可以用一个“死”来形容。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文言教学目标的单一定位,使得学生没有兴趣。“这种定位重‘言’轻‘文’,只是把文言文当做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材料或者说例子了。”(蔡莱莉《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方法选择》选自《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250页)加之大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文言教学效率低就难以避免了。
  学生课外文言阅读几乎是零,没有量的积累,怎么能有融会贯通?课堂效率低,学生心理上形成了畏难情绪,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恐避之不及,还怎么会花课余时间去摸文言文?
  二、教学大纲要求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就难度来看,要求并不高,重基础,强调文言文学习的工具性。然而,考试试卷难度与大纲要求有不小区别。如何来评价一份试卷文言文的难度系数,这是一个有科学含量的问题,而今的衡量体系的准确性似乎值得怀疑。
  虽然文言教学费时低效,可老师们却乐于教授文言。因为文言教学方式单一,无非就读一读,背一背,译一译。而学生一读文言不少同学就头疼。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差距,说明教学有脱节现象。考试难度增大,学生整体素质下滑,教师安于走老路,教学效率低下就难以避免了。
  文言教学要求,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的要求,一是对学生“学”的要求。对教师“教”的要求,要落实到教学效果上。对学生“学”的要求,要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最终同样要通过考试来衡量、测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想方设法达到教学目标,而不能安于走老路,只管完成教学任务。
  三、文言文教学历史经验
  古代我们语言教学十分注重质量,不主张在数量上取胜。因为当时的科技发展不够,书籍不够丰富。即使到近代,我们发现,语言教学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在数量上激增,它仍然沿袭这种教学思路。这很值得我们反思:是不是“四书五经”的学习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量?语言学习是不是也可以“举一反三”?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语言学习应当“举三反一”,这恰恰是目前文言教学效率低的体现。学那么多,收获就一点点。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举一反三?不妨先看看一点历史经验。
  一是重诵读。按照朱子的说法应该是“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使其言若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皆出于吾之心”,如此,然后有得。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诵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文言学习,才是真正高效的,不是猴子掰包谷,走一路掉一路。这样的教学,才能使文言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一种工具和能力。
  二是抄录。对文章的抄录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易背诵,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对写作技法的理解。因此,智力平平的张溥通过勤奋的“七录”,终成明代的一大学者。
  三是运用。现在学习文言和学英语一样困难。没有运用的语言环境,学无所用,这样的杀龙妙计岂不浪费时间,而且还学不会,学不精。古人却不同,在新文化运动前,官方书面语是文言的。他们必须得运用这种语言来写作,这种学习效率当然高得多。
  四、文言文教学的几种策略
  一是吟诵。简单重复的诵读,达不到“其言若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水平。这就得提高诵读的标准。由易及难,明确要求,循序渐进,达到以声音传情的吟诵目标。只有老师的吟诵功夫过硬,才能引领学生进入吟诵的境界。层层推进:从准确到熟悉,从熟悉到烂熟。形式多样地诵读,范读、跟读、齐读、轮读、领读、默读等。通过诵读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内容大意、层次结构、表达技巧等。
  具体的吟诵技巧,什么节奏、抑扬、高低需要运用不同的训练材料。不同课文,根据其特点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吟诵要求。这样的训练不仅有的放矢,收效甚好,还能培养学生语感和交际的胆量,是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
  二是结合文言进行写作训练。读写结合方能发挥阅读的最佳效能。写的方式可以很多,比如可以在(下转第12页)(上接第64页)教学《阿房宫赋》时,抓住一个场景来让学生拓展、想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句话,就值得让学生玩味,写一段宫女的心理活动。然后可以补充相关的内容来加深对文章旨意的理解,如诗人郑愁予《错误》用在此处比较适合。
  还可运用文言来写点短文、片段,写信、写心得、感想,都是一种挑战和有益的尝试。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助更为浅显的文章,如《劝学》一类,也可借助近代一些大家的短文来作示范。
  三是文言教学的层次应该有所深入,不能仅仅满足于“言”的理解,还应该在“文”上花工夫,难度方面适当降低。不然,文言材料的运用就成焚琴煮鹤、暴殄天物了。
  参考文献:
  [1] 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 赵志伟 编.旧文重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