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情感之水,在历史课堂中缓缓流淌
【作者】 徐 艳
【机构】 山东郯城县马头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已有些年份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形式的改变、载体的改变、技术层面的改变,必需要寻求内容的突破,使课堂教学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课堂教学,“场”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概念,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磁场,是检验教育是否有效的检验场,是传递文明、爱人育人、凝聚希望的实践场……那“场”中的元素有哪些?又怎样挖掘、综合运用这些元素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没有存在着一种生成性资源来架构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的桥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个初探。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必要性
(一)当前历史教学的诉求。当新课改的理念已进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田时,当教师正在努力寻求教学方法突破时,我们有必要澄清什么是真正的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而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了内容的更新,过分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未真正关注讨论的效果。许多教师看重自身的角色扮演,或像主持人,或像导游,或像游戏的组织者。传统的历史教学在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的实现上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方法,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途径上却显得有些苍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弥补这一空白。
(二)历史学教育本身的诉求。历史教育应有其基本原则,正如赵亚夫先生所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由此,历史学教育的目标应更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中学阶段正值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以理性的态度观察自己、观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有效教育”的诉求。从2006年开始,中学历史掀起了一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的大讨论,经过几年推动,“有效教育”的理念已经触及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有效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与普高历史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相一致的。
华师大历史教育硕士黄婵芳老师认为:“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与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有效教育”的诉求。
二、“场”中的元素——情态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途径
课堂教学这个“场”,其元素有很多,甚至是整洁的地面,明亮的视线,更有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提问,还有授课内容的主题。哪一些元素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
(一)充满历史味的语言表达——“场”的表情。课堂内教师的语言表达第一层次,也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第二层次,应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语调上有高有低,表达上尽可能略带文学性,让学生享受人文的熏陶。一堂历史课,在语言表达上,尽可能做到叙述客观、理性,就好比真实性乃新闻的第一要义。而一些特定的历史情景,比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若师生互动模拟一下伟人的声音,则会把同学们带入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语言应精心锤炼,正如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历史课,一定会让学生觉得享受,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了共鸣……。
(二)巧设问——“场”的磁力。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是毫无疑问,一个精彩的开头,往往会让所有人为之一振。情景式提问则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灵。
(三)主题——“场”的灵魂。要想“场”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一个好的、善的主题是必不可少的,主题是方向,是灵魂。中学历史教育应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理性、宽容、敬畏的人文精神。理性的人格,理性的思考力、批判力;宽容人,尊重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多元性和多样化;敬畏资源,敬畏客观规律。这一些人文精神对一个青年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必须的,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后事业发展奠基服务的。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自然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要让青年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学会理解社会,学会善待自然。要让青年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位合格的现代公民。实际上,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与改良史的波澜壮阔,战争与和平的启迪,多元文明的碰撞都是对青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丰富题材。中学历史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整合题材,提炼主题,提炼经典。让“场”充满理性的阳光,充满人文关怀,充满公共意识,现代意识,全球意识,责任意识。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本份。
三、“场”中生成性资源——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何为“生成性资源”?首先必须是资源,具有可用性,无用途的不能称为资源;其次必须具有生成性,也就是说,它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场”中的元素,如“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的综合作用,产生出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具有催化作用,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有哪些?其一是气氛,都说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人。一堂课,死气沉沉,那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相反,活泼和谐的气氛则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受感染,心灵得到共鸣。其二是关系要和谐,即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究。其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能是强加的,而是教师营造出来的,它具有生成性。教学,不应该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靠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尊重认知规律来实现,靠“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元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四、场外音
教无定法,但教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场”,而且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环境,我们总可以调动“场”中所有的元素,如“场”的表情,磁力,灵魂,使她产生合作用力,产生生成性资源。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旧的世界相遇,同旧的他人对话,同旧的自我相遇;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让相遇和对话来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为青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完善搭桥铺路。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必要性
(一)当前历史教学的诉求。当新课改的理念已进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田时,当教师正在努力寻求教学方法突破时,我们有必要澄清什么是真正的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而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了内容的更新,过分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未真正关注讨论的效果。许多教师看重自身的角色扮演,或像主持人,或像导游,或像游戏的组织者。传统的历史教学在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的实现上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方法,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途径上却显得有些苍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弥补这一空白。
(二)历史学教育本身的诉求。历史教育应有其基本原则,正如赵亚夫先生所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由此,历史学教育的目标应更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中学阶段正值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以理性的态度观察自己、观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有效教育”的诉求。从2006年开始,中学历史掀起了一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的大讨论,经过几年推动,“有效教育”的理念已经触及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有效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与普高历史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相一致的。
华师大历史教育硕士黄婵芳老师认为:“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与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有效教育”的诉求。
二、“场”中的元素——情态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途径
课堂教学这个“场”,其元素有很多,甚至是整洁的地面,明亮的视线,更有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提问,还有授课内容的主题。哪一些元素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
(一)充满历史味的语言表达——“场”的表情。课堂内教师的语言表达第一层次,也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第二层次,应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语调上有高有低,表达上尽可能略带文学性,让学生享受人文的熏陶。一堂历史课,在语言表达上,尽可能做到叙述客观、理性,就好比真实性乃新闻的第一要义。而一些特定的历史情景,比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若师生互动模拟一下伟人的声音,则会把同学们带入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语言应精心锤炼,正如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历史课,一定会让学生觉得享受,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了共鸣……。
(二)巧设问——“场”的磁力。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是毫无疑问,一个精彩的开头,往往会让所有人为之一振。情景式提问则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灵。
(三)主题——“场”的灵魂。要想“场”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一个好的、善的主题是必不可少的,主题是方向,是灵魂。中学历史教育应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理性、宽容、敬畏的人文精神。理性的人格,理性的思考力、批判力;宽容人,尊重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多元性和多样化;敬畏资源,敬畏客观规律。这一些人文精神对一个青年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必须的,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后事业发展奠基服务的。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自然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要让青年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学会理解社会,学会善待自然。要让青年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位合格的现代公民。实际上,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与改良史的波澜壮阔,战争与和平的启迪,多元文明的碰撞都是对青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丰富题材。中学历史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整合题材,提炼主题,提炼经典。让“场”充满理性的阳光,充满人文关怀,充满公共意识,现代意识,全球意识,责任意识。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本份。
三、“场”中生成性资源——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何为“生成性资源”?首先必须是资源,具有可用性,无用途的不能称为资源;其次必须具有生成性,也就是说,它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场”中的元素,如“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的综合作用,产生出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具有催化作用,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有哪些?其一是气氛,都说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人。一堂课,死气沉沉,那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相反,活泼和谐的气氛则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受感染,心灵得到共鸣。其二是关系要和谐,即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究。其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能是强加的,而是教师营造出来的,它具有生成性。教学,不应该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靠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尊重认知规律来实现,靠“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元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四、场外音
教无定法,但教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场”,而且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环境,我们总可以调动“场”中所有的元素,如“场”的表情,磁力,灵魂,使她产生合作用力,产生生成性资源。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旧的世界相遇,同旧的他人对话,同旧的自我相遇;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让相遇和对话来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为青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完善搭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