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魂兮归来——语文情感目标的地位与实现
【作者】 蒋平安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苍溪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成为一块“鸡肋”。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人去苦心经营、发掘,情感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成了一纸空文。情感目标应该是语文教育之魂。重视写字课、朗诵、挖掘教材感触点和换位思考,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要将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情感目标的生成性特点。
关键词:情感目标 语文 途径
一、何谓语文——最根本的追问
语文永远值得追问的问题是:什么是语文?只有弄清了语文的本质内涵,才能进一步探讨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式。语文学科的阐释,一直备受争论。以前的叫法是“国语”“国文”,直到叶圣陶先生一锤定音,中小学一律称语文。
对语文的界定成了新的问题,语文,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有人释为“语言、文章”。张志公说:“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张志公《说“语文”》)叶圣陶也解释说:“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文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其实,语文的来历,或应当从“国语”“国文”中来。用“语文”概之,十分精当,却又易让人误读。把“语文”释为“口头语”与“书面语”,较之以前的称法,少了一个“国”字。可这一“国”字当为语文之魂,语文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在于此。那就是塑造国民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而所谓的语言、文字、文学、文章,不过都是“国”的载体。
从任何一门外语都能轻易发现:从语言的零部件的音、字、词到语言的成品文章,无一不浸透着民族心理和灵魂,它积久而的优势甚至劣势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任何一门语言都概莫能外。如果我们对语文界定的理解丢了魂,教育过程中仅仅着力于细枝末节,其结果必然是“成也语文,败也语文”,甚至“误尽苍生皆语文”,这不是危言耸听。
总之,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滋养我们灵魂的精神食粮;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精神载体与民族精神的完美结合。要问语文的根本,“道”在其中矣!
二、进乎技矣——教学的目标
教育家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技能三个维度。我们把它引进来,成为二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把两个维度联系起来,加入“过程与方法”。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布鲁姆的三维目标里,“过程与方法”已在“技能”之中了。
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三维目标”虽然是三个维度,但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核心指向人的发展。”“知识与能力”是核心,是其他两维的载体”应该作为语文课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目标;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时候,必须考虑“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运用一定的“过程与方法”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时候,一定也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相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苏发元《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7期17页)由于高考的压力,“知识与能力”成为了唯一目标,“情感目标似乎是一块鸡肋”。“而没有制订情感目标的教学,又不是一个完整、合理的教学过程。”(陈爱平《尊重情感状态,关注生命感悟——浅谈语文情感目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选自《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6期28页)“情感目标”成了一句空话,教育过程关注的仅仅是“知识与能力”,因为情感目标不在考查之列。
情感目标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之一,更是实现情感目标的手段,没有渗透情感目标的“知识与技能”,只能是“奇技淫巧”。道的领悟与获得,需要对“技”——知识与技能——进行反复的操练。没有“道”引领的技艺永远是“末技”,没有“道”参与的“知识与技能”得不到真正的发挥。赞可夫说:“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工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亲其师,信其道”“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更是手段,是达成情感教育目标的载体,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加深感悟、磨砺心性、培养德行。
三、通向罗马之路——达成的途径
国学经典是传承民族优良精神的薪火;文学经典按鲁迅的话来说“画出国民的灵魂”。它们感染人、激励人,作为实现语文情感目标的素材,价值不菲。它的精神力量可以渗透在教育的诸多环节。从书写的基本功,到对作品的解读,以至创作,无不是磨砺学生品行、实现情感目标的利器。
(一)练字养性
当下学生书写,用“难以入目”来形容当不为过。其原因既有对汉字书写的轻视,也有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情感的错误倾向。汉字书写有规矩方圆,练字不仅能使学生书写得到改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耐性也极有好处。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对汉字结构、汉字的外形美有了更切身的感悟,有利于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吟诵传情
朗诵和书法一样,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几乎没有不可读的材料。至于诗歌和散文,更是训练诵读的绝好素材。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读,然后才去求准确、生动,乃至以声传情的效果。朱子曾对吟诵做了如下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使其言若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的朗诵,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诵技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的体认。长期没有书声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失败。
(三)发掘触点,换位思考
情感教育必须依托于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的过程,它不可能独立实现,也不可能生硬的实现,它只能通过浸润的方式,通过感受和自我反思,才能达成。“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感受,内心体验、创设具体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密切关注学生的语言、行为和表情反应。”任何生硬的情感教育都是低效乃至无效的。
充分挖掘素材所有的情感触发点,恰当补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素材,创设学生自我体验的教学场景。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要熟悉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更要通过换位思考去揣摩诗人当时的心境以体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总之,情感目标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根,语文老师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2.
[2] 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8-164.
[3] 陈爱平.尊重情感状态,关注生命感悟[J].语文教学研究,2007(1):28-30.
关键词:情感目标 语文 途径
一、何谓语文——最根本的追问
语文永远值得追问的问题是:什么是语文?只有弄清了语文的本质内涵,才能进一步探讨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式。语文学科的阐释,一直备受争论。以前的叫法是“国语”“国文”,直到叶圣陶先生一锤定音,中小学一律称语文。
对语文的界定成了新的问题,语文,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有人释为“语言、文章”。张志公说:“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张志公《说“语文”》)叶圣陶也解释说:“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文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其实,语文的来历,或应当从“国语”“国文”中来。用“语文”概之,十分精当,却又易让人误读。把“语文”释为“口头语”与“书面语”,较之以前的称法,少了一个“国”字。可这一“国”字当为语文之魂,语文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在于此。那就是塑造国民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而所谓的语言、文字、文学、文章,不过都是“国”的载体。
从任何一门外语都能轻易发现:从语言的零部件的音、字、词到语言的成品文章,无一不浸透着民族心理和灵魂,它积久而的优势甚至劣势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任何一门语言都概莫能外。如果我们对语文界定的理解丢了魂,教育过程中仅仅着力于细枝末节,其结果必然是“成也语文,败也语文”,甚至“误尽苍生皆语文”,这不是危言耸听。
总之,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滋养我们灵魂的精神食粮;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精神载体与民族精神的完美结合。要问语文的根本,“道”在其中矣!
二、进乎技矣——教学的目标
教育家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技能三个维度。我们把它引进来,成为二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把两个维度联系起来,加入“过程与方法”。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布鲁姆的三维目标里,“过程与方法”已在“技能”之中了。
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三维目标”虽然是三个维度,但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核心指向人的发展。”“知识与能力”是核心,是其他两维的载体”应该作为语文课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目标;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时候,必须考虑“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运用一定的“过程与方法”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时候,一定也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相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苏发元《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7期17页)由于高考的压力,“知识与能力”成为了唯一目标,“情感目标似乎是一块鸡肋”。“而没有制订情感目标的教学,又不是一个完整、合理的教学过程。”(陈爱平《尊重情感状态,关注生命感悟——浅谈语文情感目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选自《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6期28页)“情感目标”成了一句空话,教育过程关注的仅仅是“知识与能力”,因为情感目标不在考查之列。
情感目标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之一,更是实现情感目标的手段,没有渗透情感目标的“知识与技能”,只能是“奇技淫巧”。道的领悟与获得,需要对“技”——知识与技能——进行反复的操练。没有“道”引领的技艺永远是“末技”,没有“道”参与的“知识与技能”得不到真正的发挥。赞可夫说:“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工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亲其师,信其道”“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更是手段,是达成情感教育目标的载体,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加深感悟、磨砺心性、培养德行。
三、通向罗马之路——达成的途径
国学经典是传承民族优良精神的薪火;文学经典按鲁迅的话来说“画出国民的灵魂”。它们感染人、激励人,作为实现语文情感目标的素材,价值不菲。它的精神力量可以渗透在教育的诸多环节。从书写的基本功,到对作品的解读,以至创作,无不是磨砺学生品行、实现情感目标的利器。
(一)练字养性
当下学生书写,用“难以入目”来形容当不为过。其原因既有对汉字书写的轻视,也有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情感的错误倾向。汉字书写有规矩方圆,练字不仅能使学生书写得到改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耐性也极有好处。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对汉字结构、汉字的外形美有了更切身的感悟,有利于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吟诵传情
朗诵和书法一样,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几乎没有不可读的材料。至于诗歌和散文,更是训练诵读的绝好素材。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读,然后才去求准确、生动,乃至以声传情的效果。朱子曾对吟诵做了如下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使其言若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的朗诵,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诵技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的体认。长期没有书声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失败。
(三)发掘触点,换位思考
情感教育必须依托于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的过程,它不可能独立实现,也不可能生硬的实现,它只能通过浸润的方式,通过感受和自我反思,才能达成。“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感受,内心体验、创设具体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密切关注学生的语言、行为和表情反应。”任何生硬的情感教育都是低效乃至无效的。
充分挖掘素材所有的情感触发点,恰当补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素材,创设学生自我体验的教学场景。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要熟悉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更要通过换位思考去揣摩诗人当时的心境以体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总之,情感目标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根,语文老师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2.
[2] 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8-164.
[3] 陈爱平.尊重情感状态,关注生命感悟[J].语文教学研究,2007(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