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 王 菊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活力,回想新课程改革的这些日子,心中的感慨更加强烈:收获让我们兴奋,迷惘让我们反思,探讨催我们奋进.新课程改革中,那一次次实践记下了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历程,而更多的,是逐步提高每一个孩子语文素养的不断探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来自于语文实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通过一次次语文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故事:微笑,留在“导游”们脸上
  同学们学完了《长城》这篇课文,就是下课了,嘴上还不时念着---“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听那意思,好像他们长大了还非得到长城去一睹它的风采不可。《长城》一课的后面是《颐和园》,这篇课文写得很美.我于是在下午放学前就让孩子们用几分钟时间读读课文,回家后再认真预习一下.这时张晓慧举手说: “王老师,颐和园真美,好想去那里看看。”是啊,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谁不想去看看呢?
  下午放学了,我回到了办公室,不禁又想起了张晓慧说的话.我想:一个美丽的地方,能让孩子们好好的感受一下,那多好啊.可怎么让孩子们去呢?我再次打开语文书,看着课文,眼前仿佛浮现出同学们与导游一起走进颐和园的情景,那高兴的样儿,就别提了.看着看着,我眼前一亮: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当“导游”,他们带领大家去“游”一“游”,那不也能“如愿以偿”一回吗?语文课程标准不是这样指出吗: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用,并且要在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才是学生喜欢的语文啊!
  第二天开始上语文课时,我说:“哪些同学想去颐和园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 “我想去!”“我也想去!”我说:“想去都行.不过我们得请几个“导游”带我们去.”大家一听,更高兴了,他们最喜欢出来表现.看他们高兴的劲头,我继续说: “要当好导游不容易,最少你得知道颐和园的主要景点,还得给游客们介绍清楚这些景点的特点,让游客们感到旅途愉快啊!”同学们都想来当当导游,在学课文时特别认真,一节课下来,大家对课文已经比较熟了.有些孩子甚至能把讲长廊与十七孔桥的段落记下来.正当大家想来一试导游身手时,下课音乐声响了.好几个孩子举起了手,大声地说: “王老师,你不是说我们来当导游的吗?都下课了.”我说: “这节课下课了,还在下节课啊!不过老师想问问,你们知道导游应该怎样介绍一个地方吗?”黄子羸站起来说: “我知道,先要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再带大家去一个个的景点去看.”钟乐媛补充说: “还要提醒大家不要损坏文物,要文明旅游,注意安全.”这时,王艳秋说: “我想带大家去长城旅游,行不行?”有的同学说: “我们学的是这一课,不行”.有的同学说: “可以吧.”又有同学说: “那我带大家去秦兵马佣还是可以哦.”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可热闹了.我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让大家静下来,听听老师的意见,我说: “我看这样,你想带大家去哪旅游,你就去好好地准备.不但可以是语文书上给我们介绍了的自然文化遗产,还可以是你去过的风景区,也可以是资中的文庙或武庙,或者是重龙山公园.”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更热闹了,朱冰倩说: “这么多人都想来当导游,一节课怎么会够呢?”我说:“这好办,今天是星期二,我们星期四下午调两节课来展示你们导游的风采.但在这两节上来展示的一定是你们认为比较好的导游.所以你们要用时间练一练,比一比.”
  下课后,同学们有了事做.好些同学干脆组成了一个团,一个当导游,其他的当起了游客;有的同学还自己做起了一面面小旗帜,旗帜上写上某某旅游团的名字,然后带起一些游客在教室里,在走廊上有模有样的走来走去,边走还边向“游客们”介绍.一些调皮的游客还不时地问这问那.
  到了星期四下午,教室里可热闹了,不知道是谁中午时居然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大的字---旅游节,还真像那么回事.上课音乐声还没结束,钟乐媛就和三个小女生上了讲台,看那样子,她是 “导游”.果然不错,钟乐媛当起了导游,开始说了起来:“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中国鑫鑫旅行社的小乐,今天担任你们游览颐和园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乐导.”我一听,这孩子还介绍得不错.她继续说: “今天我们要去的景点主要有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还有昆明湖\十七孔桥,现在大家跟我一起走进颐和园.”这时, “游客”中的王姝婷问: “导游,我们进去,买不买门票?”钟乐媛说: “我早就给你们买好了,你们交的费用里已经包含了买门票的钱.”说完,便开始带领游客们游览起了各个景点.边走边介绍,把长廊的长,昆明湖的静,十七孔桥的形态讲得头头是道.她们甚至把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教室时的桌子都当作一件件道具,什么十七孔桥上的狮子啊,昆明湖上的游船啊等等.第一组同学游完颐和园,第二组同学又带着大家去了“长城”,第三组同学带大家去了“鸟的天堂”,还有的同学带大家去看“秦兵马佣”\青城山\蜀南竹海……
  两节课过去了,该展示的都展示了,导游们着实过了把瘾,开心地笑了,微笑,留在他们脸上!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的新理念,更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但更多的语文实践还需要在课外,需要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而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往往又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有一定的联系.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就与<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联系起来.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把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布置下去了,过两天一问同学,看了多少童话故事了?好多孩子却说家里没有童话书,或者是还没有借到自己喜欢的童话.作为城里的孩子尚且如此,那农村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这时怎么会进行综合性学习啊,读童话还可以.但是没有书,要说讲童话,演童话,同学们知都不知道那些故事,怎么讲和演呢,于是干脆就不开展这个学习活动.
  实际上,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进行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有效手段之一.除了教材中明确要求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去实践.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可以先让学生去读有关李白写的诗,然后每个学生在课余准备几首自己最喜欢的,利用一节课进行一个“古诗朗诵会”;在学了<观潮><鸟的天堂>后可以让学生来当导游,向游客们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以及鸟的天堂的温馨与美丽等。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多去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会语文的美丽,去感受语文实践给他们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