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

【作者】 姜 丽 武 晓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四实验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特殊教育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简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个由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构成的多层次的结构。翻开语文课本,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匠心独运的艺术美,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美 象意美 人文美 情感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简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个由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构成的多层次的结构。翻开语文课本,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匠心独运的艺术美,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语文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的音乐美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汉语对声音的摹拟能力很强,几乎任何特殊的或复杂的声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音来表现。再如成语大都由四字构成,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击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富于变化又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这种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是西方语言所不及的。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
  2. 汉字的象意美    
  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原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而且,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着,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感,进而达到了不朽的审美境界。
  3. 汉语的人文美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到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之中,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    
  汉语的某些审美因素也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中国人以"双数"为美,认为双数具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多为偶句,讲究对仗,喜用骈句,为什么成语以四字结构为多,喜庆佳节何以爱挂对联,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了。
  4. 作品的情感美    
  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其中既有人类的本能情感:喜、怒、哀、乐、爱、惧、恶、欲;又有基础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理性情感:爱国情、阶级情、事业情等等。篇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情感美。
  以上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学科的内在美质,在教学中,它们作为一种综合的审美媒介,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传导的桥梁。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活动规定、制约、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审美的角度看,水涨船高,水落船低,教师的审美能力也必然制约着学生的审美质量。如果教师尚未识透教学内容的美,并产生较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又怎能激起学生对美的欣赏、领悟乃至热爱呢?如:《鸬鹚》一课,写动静变化之美,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动静间的转换,却认识不到这种转换的必然性。其实,课文的特色正在于此。比如第一自然段写静美:"......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尾,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里,渔人"悠然地吸着烟"是静,但他在悠然之中观察着水面下鱼群的活动,则蕴含着动态因素;而"列队的"鸬鹚正在"待""命",更似"弓在弦上".抓住这些,对动静变化美的体会就会比较深刻了。
  除了教师自身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以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其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无穷的美的因素,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内容,都不可能起到全面的作用,激起学生对所有美的热爱。在教学中不能贪多求快,想要一蹴而就地达到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语文美,有针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美,挖掘各种美的因素,帮助学生鉴赏美,激起学生对美的热爱,逐步形成对"美"的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把自己塑造成"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
  在教学中,我将分阶段从不同角度研究针对不同的语文美,采取何种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并分系列进行总结。
  在文字教学中,挖掘汉字的象意美,使学生从"方块汉字"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汉字之美。    
  当今,科学家们意外的发现:形、音、意结合的方块汉字特别适用于计算机,是最理想的电脑语言,二十一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巨大威力的时代。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母亲,若你爱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那你也要爱恋祖国悠久和灿烂的文化,而汉字正是这一文化的体现。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汉字的象意美,培养学生对汉字之美所做的一点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尝试培养学生对各种语文美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潘小玲,基于阅读的片段抒情[J]. 海峡科学. 2013(12) 
  2 吴蓉芳,浅谈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06) 
  3 陈菊,“知人论世”在语文文本解读中运用的误区及解析[J]. 职教通讯. 2013(35) 
  4 陈夏平,“和合文化”嵌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J]. 职业.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