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者】 王 伟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今,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已成为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之一。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在这种根本性的变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主体。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整合、共享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课程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成为具有课程价值的教学资源。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及网络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为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教学模式
由计算机、通信、媒体相互融合而引起的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后,将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引发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互动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由传统单一的“我教你学”转变为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新型学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地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媒体由单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转变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载体,师生由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像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在讲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课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通过网络查询把许多活生生的图片及视频,做成课件,用电脑和投影展示、分析,便于学生接受并很快形成能力。同时。我们可以将学生事先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输入电脑,课堂上投影并进行集体展示。师生一边看,一边互动讲解,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从屏幕上看到了自己搜集的资料,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点石成金的效果得到了充分显现。
二、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注重多媒体素材、课件实体和运用模式的开发。
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化信息材料,以其储量大、更新快、便于携带而成为教师备课、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同的学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即直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师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习不再囿于学校,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如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有时可以把图片投影到屏幕上,全班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其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进行说明、记叙或议论。这种方式扩大了写作的题材范围,也更易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之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更加直观的开展识字、组词等教学,为低学龄段学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教学方式,便于接受。
三、“学教并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直观性强、信息量大,音形色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及其相互协调,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整合后的课堂教学还有值得思考完善之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常常过于注重它的直观性,喜欢插入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图片,这比起过去的传统教学来的确直观生动得多。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的展示,缺少问题的启发和师生的互动,只是把一堂课当作是一种展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师生之间缺乏富有情感的交流。课堂成为了人和机器之间的毫无情趣的交流,学生们所吸引的仅仅是图片及视频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内容因为没有教师的讲解而一知半解,那就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缺乏灵动性和实效性。如,在听过一节科学课时,这堂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实验内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的非常积极,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遗憾的是这堂课穿插了小实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能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快速地点击幻灯片,草草收场。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像走马灯一样欣赏了一下精美的课件和图片,一些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点只能是一知半解。这么一来,教师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而上课,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没有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2、还有些教师害怕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针对课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提高教学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师努力地探索、研究、开发,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田震清 尹冰心 著《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原载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2]潘克明 著《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载于《人民教育》,1999年12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课程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成为具有课程价值的教学资源。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及网络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为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教学模式
由计算机、通信、媒体相互融合而引起的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后,将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引发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互动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由传统单一的“我教你学”转变为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新型学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地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媒体由单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转变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载体,师生由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像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在讲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课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通过网络查询把许多活生生的图片及视频,做成课件,用电脑和投影展示、分析,便于学生接受并很快形成能力。同时。我们可以将学生事先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输入电脑,课堂上投影并进行集体展示。师生一边看,一边互动讲解,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从屏幕上看到了自己搜集的资料,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点石成金的效果得到了充分显现。
二、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注重多媒体素材、课件实体和运用模式的开发。
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化信息材料,以其储量大、更新快、便于携带而成为教师备课、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同的学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即直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师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习不再囿于学校,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如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有时可以把图片投影到屏幕上,全班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其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进行说明、记叙或议论。这种方式扩大了写作的题材范围,也更易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之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更加直观的开展识字、组词等教学,为低学龄段学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教学方式,便于接受。
三、“学教并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直观性强、信息量大,音形色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及其相互协调,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整合后的课堂教学还有值得思考完善之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常常过于注重它的直观性,喜欢插入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图片,这比起过去的传统教学来的确直观生动得多。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的展示,缺少问题的启发和师生的互动,只是把一堂课当作是一种展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师生之间缺乏富有情感的交流。课堂成为了人和机器之间的毫无情趣的交流,学生们所吸引的仅仅是图片及视频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内容因为没有教师的讲解而一知半解,那就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缺乏灵动性和实效性。如,在听过一节科学课时,这堂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实验内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的非常积极,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遗憾的是这堂课穿插了小实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能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快速地点击幻灯片,草草收场。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像走马灯一样欣赏了一下精美的课件和图片,一些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点只能是一知半解。这么一来,教师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而上课,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没有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2、还有些教师害怕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针对课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提高教学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师努力地探索、研究、开发,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田震清 尹冰心 著《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原载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2]潘克明 著《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载于《人民教育》,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