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探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作者】 王正梅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玉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其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提交问题、决定探究方向、为探究而自我组织、查明或收集资料、分类和资料处理、得出结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探究 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在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来完成。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仅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来完成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探索,进行自我建构。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开始,人们把信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电脑课,在认识上也有误区,以为只是教学生打打字就行了,反正既不是必修课,更不是高考科目,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字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也变得严峻了,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课也许会被吸入高考中。而现在,由于硬件建设的差距,信息技术课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对教材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如何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设哪些内容,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我个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下面我想具体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很快,在几年前我们还生活在DOS时代,不知网络为何物,连“因特网”这个名词都没听说过,而现在连一个几岁的儿童都知道Windows,Internet。我们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以致用。不要把过于陈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新的知识对学生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二、加强程序设计教学
  许多人以为:现在让学生学编程完全没有必要,我觉得这种观点很片面。无论哪种计算机语言,都以极其丰富的内涵给学生提供了广博的思维空间。有时一个程序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往往要费不少周折,包括设想、写流程图、编写程序代码、调试、修改、成功,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创造性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思维能力往往会得到跳跃式的提高。思维是能力的内核,能力是思维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才会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在文字编辑软件Word的教学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文字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自己去发现,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知识,体验成功,增强自信,逐步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对于新授课,只要是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已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总是不要再重复。
  四、不拘小结
  也就是说不要过于追求细节,对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不必过于细化,不要把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才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如果一个软件的教学过于细化,使学生感到太难,则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们也需要给学生留一部分自主发展的空间。
  五、要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学中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由于有关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对设备要求较高,一般学校设备更新的速度目前还不能与之同步。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如暂无多媒体教室也可用教师机和大屏幕彩电替代)对Windows和Internet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教学,上学生有机会感受这些应用技术。那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赶潮流,只要教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我还只是一个新手,但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却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适应21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奋斗,为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献出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