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诚心诚意,从心做起——浅议藏区学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杨旭水

【机构】 甘南州合作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在藏区体现的有尤为明显。
  关键词:小学生 老师 渗透 心理健康      
  1、概念内涵
  1.1.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麦林格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的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藏区教育的实际情况
  目前,藏区各类教育水平不同程度低于全国水平,是由于地域性和历史原因及对教育的不重视导致的。
  2.1.地域方面
  我所执教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海拔在1100-4900米,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恶劣的气候环境使许多外来人才望而却步,师资队伍落后,则教育滞后,跟不上社会的需要。
  2.2语言方面
  语言障碍也是导致教育水平底下的原因。藏族多以游牧为生,有自己的民族语——藏语。藏语是藏民族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认识世界的的主要工具。生活在城镇的一大部分藏族学生汉语不达标,藏语在概念的逻辑表达上、阐述的角位上、完整思维的法则上与汉语差异很大。因此,虽然有许多农村基层的孩子送到学校,但基本由祖父辈看护,一没文化,二不懂汉语,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片空白,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成断裂带。
  2.3历史原因
  藏族人信仰佛教渊源已久,是全民信教的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由于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佛教作为一种心灵寄托,根深蒂固,孩子们耳濡目染,信教氛围浓厚,这就造成轻视科学,不重视教育,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境内外不法之徒正是打着宗教的幌子,煽动、蛊惑下层人士,散播不利于国家团结的言论,试图分裂社会主义祖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正视科学,立志成才,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1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信赖的目光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
  3.2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3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3.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3.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3.3.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3.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3.4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藏区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