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起始年级物理学习问题探讨
【作者】 王 伟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一新生感觉最困难的就是物理的学习,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就初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而高一物理研究的力学现象(或过程)比较复杂、抽象,一般为学生所不熟悉的物理情境,认知特点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且物理问题的解决以定量分析为主。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物理“难教难学”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解决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呢?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一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一使学生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二是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则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重建新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思维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1.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2.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3.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的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4.从力在空间位置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1.我们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各种函数及其图象。直线和平面,三角方程、圆、抛物线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时,部分教师把原因片面地归结于数学教学上。其实,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着对数学,物理之间特有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的成绩。
2.在教学过程是要对学生反复强调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经过精心准备,请数学教师在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点明这些知识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或者从物理教师这里看到数学知识所起的突出作用时,会骤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从中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做的确起到了诱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精选例题重点讲解。在高中学段会遇到各种习题,其中不乏能够体现数学、物理之间紧密联系的题目,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的同时,指明在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能起到触类旁通、加深印象的作用,在此仅举几个例子。
四、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疑,加強联想,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新课引入中要注意形成悬念。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拉近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3.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渴望理解,渴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尽力摸准学生的动情点,针对学生的疑难处,循循善诱,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总之,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一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一使学生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二是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则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重建新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思维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1.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2.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3.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的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4.从力在空间位置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1.我们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各种函数及其图象。直线和平面,三角方程、圆、抛物线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时,部分教师把原因片面地归结于数学教学上。其实,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着对数学,物理之间特有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的成绩。
2.在教学过程是要对学生反复强调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经过精心准备,请数学教师在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点明这些知识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或者从物理教师这里看到数学知识所起的突出作用时,会骤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从中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做的确起到了诱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精选例题重点讲解。在高中学段会遇到各种习题,其中不乏能够体现数学、物理之间紧密联系的题目,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的同时,指明在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能起到触类旁通、加深印象的作用,在此仅举几个例子。
四、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疑,加強联想,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新课引入中要注意形成悬念。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拉近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3.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渴望理解,渴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尽力摸准学生的动情点,针对学生的疑难处,循循善诱,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总之,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