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想读 会读 多读
【作者】 吴庆云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四喜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并获得审美的乐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呢?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小学生对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1.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的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这两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介绍诸葛亮的书(如《三国演义》、《我国古代军事——诸葛亮》等),学生在查找课外读物时,发现原来诸葛亮比周瑜小,还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2.课后小结延续:即教师在课文小结时,围绕本文的写法、学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找课外解决,例如教学《葛洲坝工地夜景》时,课文对葛洲坝的工程的浩大,施工场面的热火朝天介绍得较具体,而葛洲坝具体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上有何巨大作用,课文并未说明,有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疑问了:国家花那么多钱,建这么大的工程有什么用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课外书,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了葛洲坝除了通航和抗洪外,每年还可以发电138亿度,向川东、鄂西、湘西、豫西输送强大的电力,从而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教是为了不教,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已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以精读带博读,以课内带课外。语文阅读方法很多,我常用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阅读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阅读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
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
摘录笔记。可摘录一些优美的词句或印象比较深刻的词句在本子上,一般得有题目、作者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
心得笔记。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
2、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图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丁丁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星星在他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3、读写结合,互相促进。
一是以读促写。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去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描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在学生对阅读课进行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然后学生根据本组训练重点,谈谈自己的写作打算,让学生模仿课文以“我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是以写促读。这里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阅读课上习得的欣赏方法去欣赏同学们的习作,欣赏名家名篇,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相互促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
培养了兴趣,教给了方法,我们还得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目的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首先,我们要从教材入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本身就具有示范性,他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之一的,科学的,严谨实用的读物,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以下几种就可以课内与课外结合:1.增进理解型:《李时珍》一课对李时珍采集写书材料,认真辨别药材等只做了概括性的叙述,学生理解不深,而《破庙过夜》这篇阅读材料记叙了李时珍师徒采访途中,在一座满是蜘蛛网的庙里过夜风餐露宿。并以“月下记录材料”和“亲口品尝鸡肠草”这两件具体事例来说明他严谨治学的态度。2.开阔视野型: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3.学法迁移型:《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采取抓中心句“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来进行教学,同样我们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水乡泽国——绍兴》。4.写法比较型: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后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侧重点不同,写法就有所区别。5.欣赏品味型:《燕子》这篇文章较大篇幅描写春天的美景,所以我们在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描写春天的文章。如《春》、《桃花涧》等文章,加以比较鉴赏,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文章的精妙,有时还可以配点音乐。学生很快就会被语言文字的内在的韵味所吸引、所陶醉,常常读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致盎然。既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扩大了视野,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的能力。
总之,要想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精心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地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一、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小学生对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1.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的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这两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介绍诸葛亮的书(如《三国演义》、《我国古代军事——诸葛亮》等),学生在查找课外读物时,发现原来诸葛亮比周瑜小,还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2.课后小结延续:即教师在课文小结时,围绕本文的写法、学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找课外解决,例如教学《葛洲坝工地夜景》时,课文对葛洲坝的工程的浩大,施工场面的热火朝天介绍得较具体,而葛洲坝具体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上有何巨大作用,课文并未说明,有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疑问了:国家花那么多钱,建这么大的工程有什么用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课外书,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了葛洲坝除了通航和抗洪外,每年还可以发电138亿度,向川东、鄂西、湘西、豫西输送强大的电力,从而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教是为了不教,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已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以精读带博读,以课内带课外。语文阅读方法很多,我常用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阅读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阅读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
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
摘录笔记。可摘录一些优美的词句或印象比较深刻的词句在本子上,一般得有题目、作者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
心得笔记。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
2、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图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丁丁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星星在他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3、读写结合,互相促进。
一是以读促写。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去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描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在学生对阅读课进行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然后学生根据本组训练重点,谈谈自己的写作打算,让学生模仿课文以“我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是以写促读。这里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阅读课上习得的欣赏方法去欣赏同学们的习作,欣赏名家名篇,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相互促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
培养了兴趣,教给了方法,我们还得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目的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首先,我们要从教材入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本身就具有示范性,他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之一的,科学的,严谨实用的读物,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以下几种就可以课内与课外结合:1.增进理解型:《李时珍》一课对李时珍采集写书材料,认真辨别药材等只做了概括性的叙述,学生理解不深,而《破庙过夜》这篇阅读材料记叙了李时珍师徒采访途中,在一座满是蜘蛛网的庙里过夜风餐露宿。并以“月下记录材料”和“亲口品尝鸡肠草”这两件具体事例来说明他严谨治学的态度。2.开阔视野型: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3.学法迁移型:《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采取抓中心句“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来进行教学,同样我们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水乡泽国——绍兴》。4.写法比较型: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后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侧重点不同,写法就有所区别。5.欣赏品味型:《燕子》这篇文章较大篇幅描写春天的美景,所以我们在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描写春天的文章。如《春》、《桃花涧》等文章,加以比较鉴赏,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文章的精妙,有时还可以配点音乐。学生很快就会被语言文字的内在的韵味所吸引、所陶醉,常常读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致盎然。既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扩大了视野,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的能力。
总之,要想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精心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地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