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中之实施

【作者】 李 莉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琵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必不能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育箴言。《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如果语文教师能启发学生探索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意境、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身,形美以感目”的教学境界,也就得到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审美氛围。
  教学用语要做到精、贵、美。教学中常常遇到教师知识水平相仿,教育对象相近,内容相同,但效果都迥异的现象。细心比较会发现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楚明白,有意识地去掉自己语言中的杂质,如土俗的方言,一些口语坏习惯“嗯”、“那个”、“这个”等是清楚明白的大敌,显得拖泥带水,不清新,降低了表达效果,要吐字清晰,用语完整,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夫一词。”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点文学修养的根底。教师用语虽属日常用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其中既有活泼新鲜的口语,又有优美感人的书面语,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如汉语拼音(1)要学的内容是ā、ō、ē,教材提供的画面有绿树、芳草、碧水、白鹅、啼叫的公鸡、练习发声的小姑娘等,据此,我编出这样的儿歌来配合字母的教学:草青青,水碧碧,风微树绿好空气。妞妞练唱āāā,公鸡伴奏ōō啼。大白鹅(ē),真美的,领着孩子水中嬉,这样就做到了寓字母教学于诗情画意之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强化美读,营造氛围,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语言,把存储信息的符号还原为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使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形象地跃然而出,还可能通过绘画、音乐、社会实践的形式,营造与课文内容全部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感的无我之境,而且,美读更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口、耳、心,多方位感知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象美读第三册《四季的脚步》春天这一节时,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给它配上春天的乐曲,让学生伴着乐曲朗读。特别是“溪水唱起了歌儿——丁冬,丁冬”,丁冬、丁冬,要和乐曲中“丁冬、丁冬”声混合一起,让学生仿佛听到了流水声,学生读得很忘我。
  三、充分把握文章思路,条分缕析,让学生体验结构美。
  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练加工时,必须精心选材构思,巧妙剪辑组合,达到尽善尽美的文章结构极限。作者总是依一定思路去布局谋篇,我们只有遵循这条思路,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及艺术手法。如《落花生》,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前三个内容写得简略,“议”花生写得具体。因为作者重点放在“议”上,想从“议花生”中引出如何做人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美,所表现的主题也美。
  四、真实再现课文意境,品味语言,使学生走出意蕴,明悟语言美。
  作者写文章,心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或社会生活图景,作者写出来又饱含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再现意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到作者所描绘的特色意境、氛围,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所见,亲身经历,好象言从己出,情出己心,从心底道一个“好”字,一个“美”字。如学习《荷花》之前,当时也正是荷花开的时节,我叫同学们到有荷花的池塘边去观察一下,荷叶是什么颜色、形状?荷花有哪些姿态?在课堂上,同学们能很快理解“挨挨挤挤”,而且还能很快感悟到“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的美,领悟到了用词的形象、生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领悟文章描写的大自然的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只要我们依据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寓教于乐,知、情、意、行的统一,就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全程训练中,让学生对一种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入审美诗境,语文课教学必将进入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