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多媒体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彩纷呈
【作者】 王桂艳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授课的立体性和教学过程的预设性特点。我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依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多媒体的特点,将教材、学生、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浅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润物无声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情景相融的教学情境,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开启形象思维之门。使之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积极探索知识。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拚搏的精神。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配乐展示美丽的天鹅图片,在学生一片赞叹声中可以听出他们被天鹅的美丽、高贵、优雅、洁白……所深深打动。在感情朗读课文时,用大屏幕显示着课文的相关段落,配上钢琴曲《四小天鹅舞曲》,学生读得投入、热情、有力、坚定、欢快……这些复杂多重的感情都被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课文拓展环节,我用大屏幕显示四张图片:第一张,武警战士从洪水中齐心协力救出受灾的群众;第二张,抗击非典前线的白衣天使们用生命换来非典病人的新生;第三张,我们的环卫工人正奋战在除雪的现场;第四张,我们的武警官兵从地震的废墟中抢救人民群众。每一张图片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学生从心底里明白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含义,也知道了在我们祖国大地上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开国大典》,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再如《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心。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我的设计是利用“送梅花图”的音像突破难点,在动情的音乐声中,老态龙钟的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句句含情,句句嘱托。学生充分体会到外祖父让孙女带上的何止是墨梅图,更有老人对祖国深深的思念!接着教师让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外祖父一份炽热的爱国情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真挚地表达出来了。继而播放《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外搜索,实现大语文教学
我们正处在无限可能的时代之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增加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更高。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阅读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交流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自我管理与调控。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让学生在课内外的主动实践中,自觉获取直接经验,享受创造性学习的权利和欢乐。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的,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这课题。学生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关于地球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且本课中还有许多科学专业术语,所以单凭讲解和手头资料,师生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此要充分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布置课前预习:通过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网上交流等方式,预习课文,了解地球的情况,并且以此形成关于地球的“调查报告”,上课时以适当方式向师生汇报。这种形式的预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热情高涨。
2.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课堂授课时,学生先分组评选优秀调查报告,然后推选优秀者在多媒体平台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丰富多彩:文学、图片、录音、录像、VCD等等,内容涉及地球的有关数据、地球资源生态、地球的未来等。而后让他们一一对资料演示、讲解,让他们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最后讲座讨论交流,教材重点迎刃而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而且扩大了阅读的容量,整合了课内外知识。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当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不应当也不可能脱离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脱离语言这一媒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适时、适度、适量,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为用而用,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阅读教学,完全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习资源,更好地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构建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是一个极富诱惑力和挑战性,而且具有广阔前景的课题。
一、创设情境,润物无声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情景相融的教学情境,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开启形象思维之门。使之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积极探索知识。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拚搏的精神。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配乐展示美丽的天鹅图片,在学生一片赞叹声中可以听出他们被天鹅的美丽、高贵、优雅、洁白……所深深打动。在感情朗读课文时,用大屏幕显示着课文的相关段落,配上钢琴曲《四小天鹅舞曲》,学生读得投入、热情、有力、坚定、欢快……这些复杂多重的感情都被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课文拓展环节,我用大屏幕显示四张图片:第一张,武警战士从洪水中齐心协力救出受灾的群众;第二张,抗击非典前线的白衣天使们用生命换来非典病人的新生;第三张,我们的环卫工人正奋战在除雪的现场;第四张,我们的武警官兵从地震的废墟中抢救人民群众。每一张图片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学生从心底里明白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含义,也知道了在我们祖国大地上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开国大典》,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再如《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心。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我的设计是利用“送梅花图”的音像突破难点,在动情的音乐声中,老态龙钟的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句句含情,句句嘱托。学生充分体会到外祖父让孙女带上的何止是墨梅图,更有老人对祖国深深的思念!接着教师让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外祖父一份炽热的爱国情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真挚地表达出来了。继而播放《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外搜索,实现大语文教学
我们正处在无限可能的时代之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增加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更高。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阅读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交流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自我管理与调控。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让学生在课内外的主动实践中,自觉获取直接经验,享受创造性学习的权利和欢乐。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的,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这课题。学生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关于地球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且本课中还有许多科学专业术语,所以单凭讲解和手头资料,师生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此要充分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布置课前预习:通过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网上交流等方式,预习课文,了解地球的情况,并且以此形成关于地球的“调查报告”,上课时以适当方式向师生汇报。这种形式的预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热情高涨。
2.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课堂授课时,学生先分组评选优秀调查报告,然后推选优秀者在多媒体平台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丰富多彩:文学、图片、录音、录像、VCD等等,内容涉及地球的有关数据、地球资源生态、地球的未来等。而后让他们一一对资料演示、讲解,让他们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最后讲座讨论交流,教材重点迎刃而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而且扩大了阅读的容量,整合了课内外知识。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当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不应当也不可能脱离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脱离语言这一媒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适时、适度、适量,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为用而用,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阅读教学,完全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习资源,更好地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构建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是一个极富诱惑力和挑战性,而且具有广阔前景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