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粗谈十年语文课程改革给我的影响
【作者】 葛瑞志
【机构】 山东临沭县店头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韩夫子曾经曰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我走到了今天。回眸十年语文课程改革,我只想说一句:我已深深爱上了你!
时至今日,十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引领我在语文教学中畅想、游弋。课程改革对我的影响,可谓大矣!粗略想来,我归结为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角色定位发生巨变
刚上讲台的我,总觉自己满腹经纶,真真具备了人们常说的“文人相轻”的不良癖好,一度看不起别人,有时还对别人的一些观点、做法予以抨击,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每每上课,总是滔滔不绝的讲着,细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乃至每一个标点。生怕有所疏漏,害了学生,以更好的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理想。一接触到语文课程标准,我方才接受了重重的当头一棒,不禁醒悟了过来----我错了,而且是大错而特错。教育名家说,教育就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去探索、发现真理,而绝非像我这样。教师充其量是一堂课的引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引领学生们求知识。而学生则是一堂课的主人,应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求知。时至今日,往日的“填鸭式”“满堂灌”在我的课堂上已然消逝。
第二、师生互动日益彰显
马三立老先生,单口相声的著名演员,其相声段子《连升三级》《逗你玩》等脍炙人口。故我曾认为,只要我精心准备了,我思路清晰了,我语言优美了,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我的学生定然受益,成绩定然不错。站在讲台之上,我全力以赴。历经几次考试,我的内心惨遭重创----凡是我没讲到的东西,我的学生几乎一概不会!实践证明: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绝不是单口相声,一个人的独角戏,在课堂上无论怎样投入地去演,终究不是精彩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是一堂课得以实现高效的根本。以后的实践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不论是洋思,还是杜郎口,他们的成功,无非是他们彰显了某一种形式的“互动”。故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积极的进行着这样的尝试。
第三、分层教学逐步展开
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口号喊一喊,着实简单,而要作为任务去落实,又是何等的艰巨!姑且不说一个学校,但就一个班级而言,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可谓难矣!通过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大胆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法,将全班学生按照共有的特点分成若干个层,在授课过程、问题研讨、作业布置、作业评价、日常管理等方面均采取不同的措施,力促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践证明,课程标准的提法是不容置疑、大有裨益的,我会一如既往的做下去!
第四、教学目标更趋合理
有人说,学语文,学什么?无非学些字、词、句,见到字认识,与人会说话,足矣。其实不然,我们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是这些小东东,倘只是如此,大可不必劳神费力的学了。毕竟我们很多人打从娘胎里出来,便说汉语,一入学,便学汉字。说到底,语文,一如英语、日语等,是一门语言,当然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理所应当的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我自认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绝对是无可非议的。这使我更清晰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改教些什么。
第五、教学内容日趋多彩
盛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更多是将人们的“语文学习”局限于“四书五经”,甚而至于成了某些王朝选贤举能的把手(八股取士)。致使古人的学习内容单一、枯燥。同样是国语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则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更是充实了古诗文、课内外名著导读等内容,也大多联系生活实际,洋溢着生活气息,在提升兴趣的同时,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拓宽了视野。
第六、鼓励评价灵活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准确的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鼓励性教学评价。我个人认为,鼓励性教学评价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于优生,在鼓励中引导他们向更高的领域迈进。对于差生,则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鼓励,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进步。
第七、读写能力有效培养
读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阅读写作教学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之技巧,不容忽视。不论是阅读方法的速读、默读、浏览、品读,还是写作中的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从写话到写作,甚至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都少不得老师的指导和引领。
第八、现代手段不断融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回想初踏讲台时,手提一块小黑板的情景一次次令我感慨。而现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声像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容量大了,知识面宽了,教学情境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了……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在联系生活的同时,又将语文教学不断地向课外拓展,使“大语文”的风采更好地得到了展现。
朱熹有诗句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年语文课程改革,我得以伴随,一路走下来。潜心其中,感慨良多,受益良多。一句话,选择了,我不后悔,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愿与语文结伴而行!
时至今日,十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引领我在语文教学中畅想、游弋。课程改革对我的影响,可谓大矣!粗略想来,我归结为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角色定位发生巨变
刚上讲台的我,总觉自己满腹经纶,真真具备了人们常说的“文人相轻”的不良癖好,一度看不起别人,有时还对别人的一些观点、做法予以抨击,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每每上课,总是滔滔不绝的讲着,细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乃至每一个标点。生怕有所疏漏,害了学生,以更好的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理想。一接触到语文课程标准,我方才接受了重重的当头一棒,不禁醒悟了过来----我错了,而且是大错而特错。教育名家说,教育就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去探索、发现真理,而绝非像我这样。教师充其量是一堂课的引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引领学生们求知识。而学生则是一堂课的主人,应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求知。时至今日,往日的“填鸭式”“满堂灌”在我的课堂上已然消逝。
第二、师生互动日益彰显
马三立老先生,单口相声的著名演员,其相声段子《连升三级》《逗你玩》等脍炙人口。故我曾认为,只要我精心准备了,我思路清晰了,我语言优美了,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我的学生定然受益,成绩定然不错。站在讲台之上,我全力以赴。历经几次考试,我的内心惨遭重创----凡是我没讲到的东西,我的学生几乎一概不会!实践证明: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绝不是单口相声,一个人的独角戏,在课堂上无论怎样投入地去演,终究不是精彩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是一堂课得以实现高效的根本。以后的实践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不论是洋思,还是杜郎口,他们的成功,无非是他们彰显了某一种形式的“互动”。故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积极的进行着这样的尝试。
第三、分层教学逐步展开
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口号喊一喊,着实简单,而要作为任务去落实,又是何等的艰巨!姑且不说一个学校,但就一个班级而言,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可谓难矣!通过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大胆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法,将全班学生按照共有的特点分成若干个层,在授课过程、问题研讨、作业布置、作业评价、日常管理等方面均采取不同的措施,力促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践证明,课程标准的提法是不容置疑、大有裨益的,我会一如既往的做下去!
第四、教学目标更趋合理
有人说,学语文,学什么?无非学些字、词、句,见到字认识,与人会说话,足矣。其实不然,我们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是这些小东东,倘只是如此,大可不必劳神费力的学了。毕竟我们很多人打从娘胎里出来,便说汉语,一入学,便学汉字。说到底,语文,一如英语、日语等,是一门语言,当然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理所应当的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我自认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绝对是无可非议的。这使我更清晰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改教些什么。
第五、教学内容日趋多彩
盛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更多是将人们的“语文学习”局限于“四书五经”,甚而至于成了某些王朝选贤举能的把手(八股取士)。致使古人的学习内容单一、枯燥。同样是国语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则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更是充实了古诗文、课内外名著导读等内容,也大多联系生活实际,洋溢着生活气息,在提升兴趣的同时,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拓宽了视野。
第六、鼓励评价灵活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准确的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鼓励性教学评价。我个人认为,鼓励性教学评价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于优生,在鼓励中引导他们向更高的领域迈进。对于差生,则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鼓励,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进步。
第七、读写能力有效培养
读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阅读写作教学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之技巧,不容忽视。不论是阅读方法的速读、默读、浏览、品读,还是写作中的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从写话到写作,甚至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都少不得老师的指导和引领。
第八、现代手段不断融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回想初踏讲台时,手提一块小黑板的情景一次次令我感慨。而现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声像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容量大了,知识面宽了,教学情境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了……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在联系生活的同时,又将语文教学不断地向课外拓展,使“大语文”的风采更好地得到了展现。
朱熹有诗句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年语文课程改革,我得以伴随,一路走下来。潜心其中,感慨良多,受益良多。一句话,选择了,我不后悔,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愿与语文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