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甘南藏区语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才让草

【机构】 甘肃省迭部县高级中学 何进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经过在西北师大文学院十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让我体会很深且受益匪浅。通过聆听五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对高中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和学员们的相互交流使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思考、感悟。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具体交流如下: 
  如今新的教学改革向教师提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民族众多,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的语文能力素养都比较落后。我想,在少数民族区域人教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学生虽然高中中生,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不及发达城区初中学生的水平(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是很好的),有的还听不懂普通话,更不用说听、说、读、写了,这给我们在少数民族区域里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带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针对少数民族区域这一特点,我们在少数民族区域任教的老师应怎样开展语文教学,又怎样把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
  人们常说:“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民众的欢迎,所开展的工作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本民族传统习惯和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有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要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把民俗和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很强的,只是缺少了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学得很慢,接受得也很慢,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能做一个有心人,抽出一点儿时间来读读“民俗史”,读读我们所任教地区的“地方志”,那么,要做到入乡随俗是很容易的了,要做到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也就更容易了。要赢得学生尊重的第一步也就做到了,当然,要赢得学生的完全尊重和信任仅此一点是不够的。
  二、将心比心,赢得学生的感情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有第一就必定有倒数第一,谁愿意倒数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对于基础有待于提高的学困生我们要多加鼓励,最好把本少数民族的风俗融入到对这部分学困生的开导和引导上来,好多少数民族往往倍加注重自己的“面子”,那么,我们何尝不可以给足他们这个面子呢?对待学困生更应该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从而树立起自信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再者,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往往个性十足、争强好胜的心理尤为突出。在这时期我们教师就不应该过多的压制、责骂学生,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使其对你产生反感进而厌学。相反,在这时期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多一点的鼓励、肯定和引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转变角色变教授者为合作者、引导者、共同的探讨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就更应该“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只有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合作者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赢得学生的感情,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顺畅、更有效率,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教师作为引路人的作用。当然,要赢得学生的感情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就好像一个仓库,要想仓库里的东西不被用完我们就得不断地积累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有不安于现状,不服老的积极进取精神;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你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是最适合他们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对他们的动向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才会尊重你爱戴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赢的学生的感情,才能拉近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才能做到和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并最终在师生间产生共鸣,学生也才会明白老师是理解我们的,俗话说:“理解万岁”,也正是这个道理。
  三、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是我们才会去做,才愿意去做,才会全力以赴的去把它做好。同样,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们才愿意去学,才会感受到轻松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把语文学好。而回归生活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都已经历过或喜、或怒、或哀、或惧等事情,我们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知识把它们表达出来,并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更多的时候它是一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学科。因此,让学生多说是语文学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人要想把一件事情表述的清楚明了那么他首先必须要善于观察还必须善于组织归纳材料。所以,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就在无意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然后再和课文中作者眼中的同一类事物活人又有何异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其实就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发生的、所见到的一切,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不过作家们用文字把它们写在了书本上而已。这也就避免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枯燥无味的氛围,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其主导性,这也是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只有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了学生学起来才会更加轻松、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他们才能体会到课堂上主人公的地位,更可以拉近师和生之间的距离。
  只有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的、轻松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才可能发挥出他们的最佳状态,学习的的效率才会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生写作能(下转第66页)(上接第31页)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体现,它在我们一生的学习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地位。相信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都有着共同的体会——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及城区小学生的水平,他们在作文时往往是辞不达意、文不对题、不知所云,作文往往是层次不清,叙说紊乱。教师批阅一篇作文就好像在考古一样得慢慢推敲其意。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最重要的就是“交流”而作文的宗旨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的心灵能彼此相通,从而产生共鸣,并最终达到“心心相映”效果。反之,一篇辞不达意、叙说紊乱的文章却会给人带来苦恼,影响人的情感。所以一片作文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素养能力的高低,它也往往体现出一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运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