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作者】 宋贵刚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新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接触生活,感受生活,深入生活的机会,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情境数学化,生活实践数学化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于个性地学习数学。
一、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时,为了克服轴对称定义中的难点——“完全重合”,我设置了如下情境:上课伊始,我特意在皮鞋底下沾上石灰,在走进教室时地板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趣高涨。“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我们教室,在地板上留下了石灰脚印。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面,但地板上却不能留下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你可以带一把扫帚,边走边把新的脚印扫掉。”“老师,你可以转过身,沿着刚才的脚印走回去。”我听完,就按照学生的意思,转身往外走,结果刚走两步,下面的学生发现了马上就说:“不行,地上已经出现新的脚印了,其实不该这么走的。学生在讨论中产生了争论,也体会到轴对称图形须要完全重合的关键所在。这样,就建立了“完全重合”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注重联系生活并倾向于生活化的动态过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注重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效整合和改变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中和见闻到的数学问题,巧妙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要挖注重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内涵,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数学对于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了学生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多动手、多实践,积极从生活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还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对于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能够做到理解记忆,尤其是利用生活实际将知识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模拟超市里的售购情景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5人一个小组,每人轮流当售货员,其余人当顾客进行买卖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充分实践和感悟的基础上得出“总价等于单价乘以数量”的数学模型。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可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四、教师将教学方法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总之,丰富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课程资源,将数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才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能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的兴趣。让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
一、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时,为了克服轴对称定义中的难点——“完全重合”,我设置了如下情境:上课伊始,我特意在皮鞋底下沾上石灰,在走进教室时地板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趣高涨。“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我们教室,在地板上留下了石灰脚印。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面,但地板上却不能留下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你可以带一把扫帚,边走边把新的脚印扫掉。”“老师,你可以转过身,沿着刚才的脚印走回去。”我听完,就按照学生的意思,转身往外走,结果刚走两步,下面的学生发现了马上就说:“不行,地上已经出现新的脚印了,其实不该这么走的。学生在讨论中产生了争论,也体会到轴对称图形须要完全重合的关键所在。这样,就建立了“完全重合”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注重联系生活并倾向于生活化的动态过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注重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效整合和改变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中和见闻到的数学问题,巧妙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要挖注重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内涵,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数学对于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了学生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多动手、多实践,积极从生活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还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对于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能够做到理解记忆,尤其是利用生活实际将知识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模拟超市里的售购情景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5人一个小组,每人轮流当售货员,其余人当顾客进行买卖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充分实践和感悟的基础上得出“总价等于单价乘以数量”的数学模型。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可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四、教师将教学方法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总之,丰富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课程资源,将数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才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能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的兴趣。让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