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自信引领学生快乐学数学

【作者】 刘建成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漳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数学态度的一种,是学生关于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倾向,对数学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主动。善待学生,让爱点燃孩子的自信;适度期望,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自信;方法得当,获得成功的钥匙;巧用评价,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
  关键词:自信心 激发兴趣 快乐学习 数学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范德比尔特曾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同样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数学态度的一种,是学生关于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倾向,对数学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主动。它象一股很强的动力,激励学生们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实际上,要让每个学生都自信地学习数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作为数学老师应该有这样的追求,努力让孩子能自信地学习。教学实践中,我把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我认为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待学生,让爱点燃孩子的自信 
  小学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初始阶段,人生的序幕。人的充分发展还有待于以后的展现,人生的高峰“好戏还在后头”。所以,我们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倍增、乐于交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逻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二、适度期望,增强孩子的自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目的,自然有损于其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上树立自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才有助于树立与巩固其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以增强其自信心。
  三、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自信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把数学教得“有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每开始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做实验的做实验,比如说:学习“认识钟面”时,我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钟面,自己在课堂上演示;能进行游戏的做游戏,比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模仿“幸运52”的“猜价格”进行了“猜数字”的游戏,等等;同学们在快乐中获得兴趣,一下子激活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方法得当,获得成功的钥匙
  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努力了,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的方法不当造成。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练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听课思想容易开小差,平时不重视及时复习,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的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五、巧用评价,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又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后,我就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助式互动学习活动,并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信和成功。
  例如“百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比较,具备了一定的读数、写数能力,能正确地分析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这部分知识大约要讲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一个星期中,我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小计数器,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到每一个小组里,不管是知识讲解,还是练习巩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他们为了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讲解透彻,都主动在家里提前让家长当学生,自己练习当“小老师”。第二天的课堂上,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我让负责当天知识讲解的小组成员都到讲台上讲一讲,再让下面的学生评一评,小组成员之间都学会了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当“小老师”当得更加出色。为了增加“小老师”和下面同学的交流,“小老师”讲完后,我还让他们参与到其他小组的交流互动中。整个星期的课堂上,教师只起到了一个点拨和总结的作用。初次的尝试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小老师”们不仅利用手里的计数器把知识的重点、难点讲清楚了,还能把各种各样的练习讲得头头是道;不仅能自己讲解,还能详实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有的学生还在家里出好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就这样,近一个单元的知识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评价中顺利结束,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建立了数学学习的自信,获得了成功体验。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根据不同的学生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他们的心中去,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