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细心滋润 耐心引导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者】 张金琼 周子寒

【机构】 四川省江安县井口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习惯好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怎样引导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关键词:自理能力 幼儿 良好 生活习惯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极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句话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面对当前幼儿生活习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导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持之以恒,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一、创设与生活习惯培养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门“隐形课程”。为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们在幼儿园的走廊、教室,创设了不同的环境,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工作中,老师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孩子们设计研发了许多精美有趣的玩具,老师们将这些好玩的玩具投放到班级的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如在生活区,老师用白色的废旧瓶子、纸盒做成了可爱的大嘴娃娃、小猫,幼儿可以练习用小勺喂瓶宝宝吃豆豆、糖果;在娃娃家,老师放置了玩具娃娃、小衣服、小裤子、小鞋等,让幼儿练习为玩具娃娃穿衣服、穿鞋子;在主题墙上,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和收集生活自理能力的图片。如,“安静进餐不讲话”、“自己穿衣真能干”、又制作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等手工作品,并定期更换。在卫生间的墙上粘贴有趣的漫画“便便的秘密”,告诉幼儿要吃健康的食物,不吃垃圾食品;盥洗室的墙面上贴着“六步洗手法”的图样,引导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各种标识,告诉幼儿上厕所要排队,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养成良好的秩序感等;这些富有童趣的形象,活泼、优美的环境气氛,给幼儿亲切、喜悦的感觉,使小朋友从中受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系列教育活动和比赛活动
  在研究中,各班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如:小班老师的语言活动故事《爱撒饭粒的嘟嘟》,通过学习故事,幼儿理解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撒饭的好习惯;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小手真白》,引导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大班健康活动《学系蝴蝶结》,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的系腰带、鞋带,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乐趣。
  组织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自理能力比赛,通过这些比赛,展现和检验幼儿的自理能力,不仅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到自我服务的快乐,又能对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激发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增强竞争意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各项活动中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对于小班孩子,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作用的。针对幼儿对游戏娃娃家区域感兴趣,我们引导幼儿扮演角色游戏中的爸爸妈妈和宝宝,扮演爸爸妈妈的小朋友,会细心的照顾自己的宝宝,告诉自己的宝宝吃饭不撒饭、不挑食,养成安静进餐的好习惯,引导自己的宝宝正确的穿衣方法,并帮助自己的宝宝整理床铺等等。
  2.结合儿歌培养技能
  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睡、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三项。在培养和训练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在情急之中我想:为何不把它们编成儿歌,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如在饭前洗手和饭后漱口这一常规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儿歌《洗手歌》和歌曲《漱口》----       漱口---手拿小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儿歌。特别是学了《漱口》之后,孩子们都喜欢刷牙、漱口了,每天来园,孩子们总会主动地和老师说:“老师,你闻闻,我今天刷牙了。”每当吃完午餐后,当老师不去提醒他们,也会有孩子提出要漱口,还会与好朋友互相看看“我的牙齿白不白?”慢慢地,孩子们都爱上了刷牙、漱口,变得越来越讲卫生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一定要以传统的语言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选择孩子喜欢的放弃来教育孩子,在孩子在玩中学,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3.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多表扬
  对于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上设置了“谁最棒”专栏来进行粘贴大红花表扬,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得到小红花,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在家里同样请家长最好不通过批评就达到教育的效果。过分的指责,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怪僻的性情。与其对一件件细小的事加以指责,不如让他帮忙做些家务,以激起其好的习惯。
  在培养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通过集体的力量来约束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例如:我班有个(下转第57页)(上接第82页)别幼儿每次洗手,不是手洗不干净,就是拧开水管玩水。针对这一现象,我给小朋友讲了故事《小水管哭了》,教幼儿学说儿歌《我有一双小手》,教育幼儿既要节约用水,又要养成经常洗手的卫生习惯,并表扬了大部分幼儿手洗的又干净又快。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手洗的又干净、又快;在平时洗手时,为了约束玩水的幼儿,我有意请他们当“小小检查员”让他们负责检查幼儿的洗手情况……就这样,经过多次的说理教育和有意的检查,小朋友们逐渐养成了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在集体的带动下,个别幼儿也改掉了玩水的习惯。
  4.家园共育
  有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弱和家庭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长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家园同步,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们利用入园、离园、电访、网络以及《家园联系册》等多种方式和家长交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表现,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向家长介绍好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经验,促使家长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在家庭中注重为孩子创造动手能力的机会,树立家园共育意识,家园携手,使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责任,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细心滋润、耐心引导,教师要有长久的耐性、坚实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