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 敏兰英

【机构】 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本人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拿到本学期教材时候,我就对本学期教材进行充分感知、细致规划。根据每单元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详细,较为科学的学时计划。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尽量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并且认真落实教学要求,除语文基础知识外,特别重视对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深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注重情感的培养,人文思想的教育。本学期学校组织学生看了几场电影。电影之后,都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特别是《澳门回归》的观后感,我并不是要求学生肤浅谈一下感受就算了,针对影片的背景、手法以及个人的观点,从而加以人性化的处理,让其走进学生的生活,进行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在我这学期教学中,特别重视基础落实和人性化的教育,让学生先学会做人。
  二、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一)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师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的”“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随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习理解课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培养怀疑心让学生提出创新见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一次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记得一点小火星都把我烫得叫苦连天,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却能不挪动一寸地方,不发出一声呻吟。这怎么可能?”这个问题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内容生发疑问。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了一定的共识:“正是他们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所以他们才称得上伟大。”诸如此类的质疑,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强化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健。
  (一)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就是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出新,教师要多方启迪学生拓宽思路,提倡标新立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不同的答案也能相互启发。教师还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学习《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多年来的教学定势都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像乌鸦这样爱听奉承话的人是要吃亏上当的。这是其深刻思想内涵的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从“狐狸如何能够吃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经过多角度的思考、比较,学生明白了狐狸虽狡猾,但也很聪明,当它遇到难题时,能想出办法来解决,从而使学生树立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优化智力结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应是在有限的一堂课中把方方面面的知识讲到、讲通、讲透。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如我在讲《翠鸟》一课前,提出自学要求,①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标:标出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和不懂的字词及课文内容。③想: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翠鸟的特点。待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再逐一检查。稍加点拨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外型”、“行动”和“住处”三方面介绍翠鸟的,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学习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单一的分析概括来得强。
  我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上的方法,从诸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条件,加强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