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作者】 田秀华

【机构】 四川简阳市施家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技术使人们享受在物质的世界,慢慢忽视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在社会出现令人警醒的事件后,人文素质教育再一次被提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历史作为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是为人处世必需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历史教育实质上其实就是人文素养教育,通过对中国及世界长久以来历史事件的分析,掌握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初中历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抓好人文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课堂质量,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质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就此作出几点探讨研究,望大家指正。
  一、历史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初中阶段中历史课经常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不仅多地中考不包含历史考试,平时的课程安排也很少,导致历史课本该弘扬的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宣讲,进而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那么造成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教育带有功利性,很多学生甚至家长老师认为,历史既然不作为考试重点,自然也就不重要,因此不花心思在历史课程上。其次,人们对于历史课的认知不够准确,将它与数学等同样看作量化的课程,没有注重它人文的特性。第三,历史教科书所包含的人文性不够,缺乏对人物、故事、艺术品等的讲述,只是一味地陈述那些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后果。最后,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够充实。若是教师本身就不具备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低,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阅历,自然无法撑起历史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重担。以上几点原因,都导致了历史教育缺失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现状。
  二、人文素养教育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
  不同的学科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目标,而历史主要就是传播人文知识宣扬人文素养的载体。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世界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涉及人类从古至今的方方面面。历史教育不仅是讲述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更是要传播思想,帮助学生完善道德观,使其学会用良好的素养来面对问题。因此,历史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
  提高人文素养教育力度,实质上就是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国家的优质人才。因为只有学习了历史,才能更深的理解社会的含义,才能增强投身于国家文明建设的决心,才能实现人格的健全,也就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必需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不单单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个性、信念和道德心,也就是人文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仍处在懵懂期,加以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人格养成以及将来踏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
  温家宝总理曾提到,要培养优秀的学生,需要有素养的老师。这句话表现了对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视。历史教师承担着对后代讲述历史传递文明的责任,更需要有厚重的人文底蕴。身为历史教师,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因此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道德情操,以自己为素质模范感染学生。
  (二)紧抓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将书本上干巴巴的内容加以补充描述,充实历史人物的性格色彩,尤其是在涉及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与维护时更要具体讲述,在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评价时,要以道德和社会为标准,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三)积极组织活动,从体验中感受人文
  历史课有着活动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人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精神人格,以达到成倍的效果。如今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后都有相应的实践课程,教师应注重这一部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力量,激发学生关于创造的人文素养,以健全人格,更好地踏入社会。
  四、小结
  新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学校需要培养出具有人文底蕴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历史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更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熏陶。学校与历史教师都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其成为能够承担起社会重责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裴岸流.《从中学历史教学看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
  [2]赵恒烈.《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