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浅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吴清英

【机构】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心理不适倾向越来越多,心里不健康表现的极端方式是自杀。其釜底抽薪之法就是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本文将从小学开展心理健康采取的途径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小学生自杀事件。学生自杀事件频出,而自杀比率也在年年高升!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敢于去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我国“德育为先”的育人政策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被提上议程。必须找到适合小学生特有的年龄阶段的实施途径和有效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理论导向
  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怎样的关系是近年来教育界乐此不疲的话题。笔者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融合,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心育与德育结构的调整。配合好两者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的关系,达到综合平衡,以最终实践的效果与带来的影响作为其合理与否的标准。
  心育与德育的分配优化。为了达到教育结果最佳化和效益最大化,必须合理配置小学生德育和心育的人力、物理、财力等资源。
  心理与德育的效率。教育的效率即是一种教育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德育与心育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低成本投入下,产生对学生发展最大的影响效果。
  二、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合理化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具体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除具体课堂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外,还可以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网络、影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丰富的社会资源,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手段多元化和立体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制度化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危机干预、学生转介等方面的工作制度。
  1、心理辅导伦理规范应先行。
  学校心理辅导伦理的规范化越来越被重视。心理辅导员必须严格规范行为准则和职责。恪守自己应尽的职责和抵触心理辅导员严禁的行为。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跟踪记录。
  (1)一年级进校时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化,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心理状况分析个体的学习健康情况。心理老师及时做出判断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仔细深入的交流。
  (2个别学生主动咨询后心理健康老师应及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做好“心理咨询登记卡”的填写并做好咨询备忘录。收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袋”里,教师针对学生后续跟踪调查和记录,及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和对策。
  (3)教师及时做好对咨询卡和心理健康档案的分析记录,特别是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帮助调节和重点解决。记录清楚咨询学生的心理问题,计划解决的方式方法和过程以及实际解决的过程和对策。为自己日后工作做好铺垫。
  3、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制度。
  制定《学校心理干预方案》、《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档案与信息反馈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以便心理危机干预的正常进行和获得制度保证。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途径完善辅导工作。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有效结合,以提高心理干预的可执行性。
  4、正确对待学生转介,克服“上帝情节”,。
  学生心理问题状况不一,要正式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当心理辅导教师发现咨询学生的心理问题超出了自己解决的水平和能力时,教师必须及时做出转介并及时向学生说明实况。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与其监护人联系,防患未然。
  (三)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区域化
  1、推动心理辅导进课堂。
  开发校本教材,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开展以班主任为主的心理辅导培训,培训专兼职心理教师,鼓励教师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促进心理咨询室升级改造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2、推动心理辅导进家庭。
  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指导中心等平台,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观摩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家长改进心理辅导方法,增强家教意识,提倡现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过家长会、亲子运动游戏、亲子心理健康话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推动心理辅导进社区。
  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活动室等社区阵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心理健康知识进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及志愿者开展咨询、辅导、测评等活动,推进社会心理辅导工作的进行。
  (四)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体系化
  1、成立“心理咨询工作坊”。
  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坊”。利用网络资源,开通心理咨询网页、QQ、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服务。
  2、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发挥主流媒体优势,通过开设宣传专栏,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的每日心理健康消息、班级黑板报、心理健康小报展览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小小心理健康志愿者工作经验,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三、总结与反思
  总之,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快乐幸福生活的根基是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否则后续的一切教育都是空中楼阁。小学生心理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生心发展的不平衡促使他们易冲动,情绪化,心理脆弱更易做出极端行为。所以,利用学校德育发展成熟的有力契机,采取多元化、多维度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将心理与德育的有效整合,构建一个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和谐体系和有效途径,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方平.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3]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