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效教学模式的思考
【作者】 张连顺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毕业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学的目标没有降低,家长和社会的期望依旧很高,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事在必行,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耗时多却对学生成绩提高甚微的无效教学环节,所以我们都在加紧摸索实践有效教学的途径,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在个人的教学环节中,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以前我们的教案都有固定的形式,工整的书写,特别是刚毕业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听课以及参考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案的基础上完善、补充自己的教案。这样做,教案的内容确实比较详细,实用性也比较强,但是重点不够突出,以及在完善自己教案的过程中缺乏反思,并且对每一知识环节的时间没有准确的设置,导致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按部就班,从头到尾几乎是在按照教案“背课”。这样下来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会出现完成不了或者是还有剩余时间,所以一节课的效率相对比较低,虽然我非常重视课后对学生的辅导,但却没有花时间去深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能力或者知识上的欠缺。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很好的将学习效率提上去,尤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更是向时间要效率,所以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就需要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高效备课”。教育家苏霍木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舍得在背课上下功夫。
针对我们高三任务重,批改量大,占用的时间较多这一情况,我们教研组及时调整了备课思路,每一节课先由一名教师广泛的搜集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将课程目标、重点、难点及所用到的典型例题准备好,用相应的格式打印出来,然后由所有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大家共同讨论这一节课的处理方法,从知识点的补充到类型题的添加归纳修改,从重难点知识的授课方式到针对练习的代表性都进行详细分析,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让知识及练习有目标、有重点、有层次、有拓展。一方面我们身边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集体的力量毕竟大于个人的力量,这样,不仅能节约备课的时间,同时讨论分析的过程本身就是自己提高的过程。不过虽然集体备课在整体上可以将大环节的问题处理的很好,但是对于小环节的处理却需要教师个人精雕细琢,因为每个班级的情况又有所差异,所以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就要将集体备课的内容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分别设计调整,尽量将每一环节所用时间精确化,提高备课的实际操作性,而不是教条性的照搬集体备课。对于我而言,知识和教学经验都需要提高,所以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于在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或出现的问题尽量的分析到,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我在大量做题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争取使自己的能力快速提高。另外,在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及时的对本节课的内容、教法、学生掌握反映情况进行反思,这样不仅提高了自己,也避免了下节课再出现重复性的无效环节。
充分的备课是为了提高课堂上的效率,而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教给学生知识,只不过给教师自己造成一种感觉:要传授的知识全部完成。但是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却收效甚微。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有效教学》中也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所谓真正高效的课堂要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就我个人而言,尝试将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2-3名物理成绩优异的学生负责,对于高三而言复习课,讲评课占的比重很大。对于复习课,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将提纲设计的精简而全面,上课时由学生对照提纲分小组讨论将提纲中的知识点以及典型例题讨论填写,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分小组指导,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讨论完成,最后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重点问题,以及提纲中需要着重强调的难点问题我再统一思路,重点讲解和强调,并且紧密结合高考题来强化基础知识,然后再对于重点题型进行针对练习,争取在课堂上将疑问彻底解决。 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效率自然比枯燥的课堂效率要高。
当然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别,而集体备课中的课堂设计主要是针对绝大部分学生进行的,所以对于知识未饱和或知识过剩的同学在课堂或者是课后我们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工作。但是要走出指导的越多越好这样的误区,有效的指导应该是把握时机,例如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介入的过早的,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也不能介入的过晚,让学生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时间,应该在学生最需要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另外指导要因人而异,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要注意指导不是讲解,教师要巧点拨,善于诱导,做到主要是学生主动的在探究分析,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的思路和方法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从原来错误的思路中吸取教训。另外,指导的时候要注意语言,不能一味的埋怨,那样会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教学的艺术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所以首先应该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平和的学习氛围下。教师的指导才是行之有效的,对学生才是由实质性帮助的。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绝不能因为学生在接受指导之后的效果不明显就是失去耐心,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自始至终的坚持有效指导的原则,喜悦的花儿终究会美丽的绽放!
首先,我认为在个人的教学环节中,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以前我们的教案都有固定的形式,工整的书写,特别是刚毕业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听课以及参考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案的基础上完善、补充自己的教案。这样做,教案的内容确实比较详细,实用性也比较强,但是重点不够突出,以及在完善自己教案的过程中缺乏反思,并且对每一知识环节的时间没有准确的设置,导致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按部就班,从头到尾几乎是在按照教案“背课”。这样下来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会出现完成不了或者是还有剩余时间,所以一节课的效率相对比较低,虽然我非常重视课后对学生的辅导,但却没有花时间去深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能力或者知识上的欠缺。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很好的将学习效率提上去,尤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更是向时间要效率,所以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就需要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高效备课”。教育家苏霍木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舍得在背课上下功夫。
针对我们高三任务重,批改量大,占用的时间较多这一情况,我们教研组及时调整了备课思路,每一节课先由一名教师广泛的搜集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将课程目标、重点、难点及所用到的典型例题准备好,用相应的格式打印出来,然后由所有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大家共同讨论这一节课的处理方法,从知识点的补充到类型题的添加归纳修改,从重难点知识的授课方式到针对练习的代表性都进行详细分析,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让知识及练习有目标、有重点、有层次、有拓展。一方面我们身边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集体的力量毕竟大于个人的力量,这样,不仅能节约备课的时间,同时讨论分析的过程本身就是自己提高的过程。不过虽然集体备课在整体上可以将大环节的问题处理的很好,但是对于小环节的处理却需要教师个人精雕细琢,因为每个班级的情况又有所差异,所以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就要将集体备课的内容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分别设计调整,尽量将每一环节所用时间精确化,提高备课的实际操作性,而不是教条性的照搬集体备课。对于我而言,知识和教学经验都需要提高,所以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于在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或出现的问题尽量的分析到,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我在大量做题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争取使自己的能力快速提高。另外,在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及时的对本节课的内容、教法、学生掌握反映情况进行反思,这样不仅提高了自己,也避免了下节课再出现重复性的无效环节。
充分的备课是为了提高课堂上的效率,而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教给学生知识,只不过给教师自己造成一种感觉:要传授的知识全部完成。但是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却收效甚微。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有效教学》中也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这个所谓真正高效的课堂要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就我个人而言,尝试将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2-3名物理成绩优异的学生负责,对于高三而言复习课,讲评课占的比重很大。对于复习课,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将提纲设计的精简而全面,上课时由学生对照提纲分小组讨论将提纲中的知识点以及典型例题讨论填写,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分小组指导,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讨论完成,最后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重点问题,以及提纲中需要着重强调的难点问题我再统一思路,重点讲解和强调,并且紧密结合高考题来强化基础知识,然后再对于重点题型进行针对练习,争取在课堂上将疑问彻底解决。 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效率自然比枯燥的课堂效率要高。
当然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别,而集体备课中的课堂设计主要是针对绝大部分学生进行的,所以对于知识未饱和或知识过剩的同学在课堂或者是课后我们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工作。但是要走出指导的越多越好这样的误区,有效的指导应该是把握时机,例如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介入的过早的,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也不能介入的过晚,让学生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时间,应该在学生最需要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另外指导要因人而异,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要注意指导不是讲解,教师要巧点拨,善于诱导,做到主要是学生主动的在探究分析,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的思路和方法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从原来错误的思路中吸取教训。另外,指导的时候要注意语言,不能一味的埋怨,那样会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教学的艺术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所以首先应该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平和的学习氛围下。教师的指导才是行之有效的,对学生才是由实质性帮助的。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绝不能因为学生在接受指导之后的效果不明显就是失去耐心,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自始至终的坚持有效指导的原则,喜悦的花儿终究会美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