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远离手机
【作者】 魏永伟
【机构】 山东省潍坊滨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在校生开始使用手机。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许多学生开始沉迷于手机娱乐功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也禁不住诱惑,偷偷玩手机游戏、发短信;上网玩QQ、看小说……这些学生上网成瘾,无心上课,成绩下滑。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当老师的该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远离手机呢?
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工作中的案例:
以前在课堂上偶尔会发现有学生看小说,近几年这种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的明显增多了。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手机,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案例一:上学期,高二10班一名男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我捉到,我当时没收了他的手机,并严厉批评了他。他的手机直到放假我才还给他。虽然好长时间再没见到他玩手机,但我明显发现他看我的眼神总是充满敌意,见了面也不再跟我打招呼了。而且我从侧面了解到,他上我的课虽然不玩手机了,但其他课还玩,借同学的玩。
案例二:高二4班有一名男生: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但最近一段时间成绩明显下滑,我上课时对他的表现特别留意,发现他总是偷偷干别的事情,由于桌子上书本的遮挡,我不能确定他在干什么,但我猜测他很可能和近期的许多同学一样,迷上了玩手机。我在课堂上没动声色,课后把他叫到了一个僻静处,我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问他,现在咱班里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同学很多吧?然后我观察到他脸色一动,但没说话。我就猜到他刚才课上的确是玩手机了,他不回答就是在揣测我的话外之音:是不是已经发现他玩手机了?然后我接着说,其实我在课堂上发现了几个同学在玩手机,有几个学习差的我也懒得管(其实我也没看见),但有一个学习挺好的同学也在玩,我还真不忍心当场捉住他,然后按照级部的规定回家过一段时间,那样的话他回家怎么面对父母?说到这里我就停下了,然后静静地盯着他。他终于说话了,“老师,对不起,我刚才玩手机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把手机带到教室里了,请您监督。”后来他真的变了,我再也没发现他在课堂上玩手机,而且听课比以前认真多了。
2、本案的启示:
犯错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的必修课,如果一味地纵容,就会让错误越犯越多越犯越大,但如果粗暴的制止却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如果学生是个紧闭的盒子,可以用黑色、顽固和冰冷形容,然后我们用力敲打,结果他会封闭得更紧;即使用力敲打开,也会损伤到里面的东西。只有了解盒子是怎么闭上的,清楚里面有什么东西,我们才能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只有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帮助学生勇敢的走出心灵封闭的世界。“进入”需要来自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改善老师、家长和学生间的沟通方式。
二、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和制止。怎样才能因势利导,既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又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不少方法,但效果都不太好。最后我在一次家长会上又提出这个问题,让家长们一起想办法。
首先,我了解到,许多家长愿意孩子带手机,原因是很多时候家长想和孩子聊聊,但又没什么大事,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宿舍里虽然有大话机,但孩子在宿舍主要是休息,不适合打电话,而且孩子回宿舍后洗刷时间很紧,又是好几个人用一个电话,往往有一个用的,其他人这一天就没机会用了。所以,一部分家长就想给孩子带个手机,一是有事时能及时联系上,更是为了想孩子时,能随时找孩子说上几句话。
其次,家长们对孩子带手机也是表示出很大的担忧,就怕孩子管不住自己,沉迷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影响了学习。
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过程中,有一个方案逐渐显现出来并被大家所接受。就是准备一个不通过老师就能联系到孩子的普通手机,要选用一个老式的,没有娱乐和上网功能的,把这个手机放在教室里,放在讲桌上,有学生专人看管,想打电话的家长,先发个短信:“让谁回电话”。这样,每个课间孩子都有机会和家长联系。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我就开始实施。
有了家长的支持,首先是学生的手机来源断了,再加上学生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班里的手机马上销声匿迹了。无论课堂上还是自习课上,我发现学生低头搞“秘密活动”现象不见了。
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工作中的案例:
以前在课堂上偶尔会发现有学生看小说,近几年这种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的明显增多了。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手机,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案例一:上学期,高二10班一名男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我捉到,我当时没收了他的手机,并严厉批评了他。他的手机直到放假我才还给他。虽然好长时间再没见到他玩手机,但我明显发现他看我的眼神总是充满敌意,见了面也不再跟我打招呼了。而且我从侧面了解到,他上我的课虽然不玩手机了,但其他课还玩,借同学的玩。
案例二:高二4班有一名男生: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但最近一段时间成绩明显下滑,我上课时对他的表现特别留意,发现他总是偷偷干别的事情,由于桌子上书本的遮挡,我不能确定他在干什么,但我猜测他很可能和近期的许多同学一样,迷上了玩手机。我在课堂上没动声色,课后把他叫到了一个僻静处,我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问他,现在咱班里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同学很多吧?然后我观察到他脸色一动,但没说话。我就猜到他刚才课上的确是玩手机了,他不回答就是在揣测我的话外之音:是不是已经发现他玩手机了?然后我接着说,其实我在课堂上发现了几个同学在玩手机,有几个学习差的我也懒得管(其实我也没看见),但有一个学习挺好的同学也在玩,我还真不忍心当场捉住他,然后按照级部的规定回家过一段时间,那样的话他回家怎么面对父母?说到这里我就停下了,然后静静地盯着他。他终于说话了,“老师,对不起,我刚才玩手机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把手机带到教室里了,请您监督。”后来他真的变了,我再也没发现他在课堂上玩手机,而且听课比以前认真多了。
2、本案的启示:
犯错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的必修课,如果一味地纵容,就会让错误越犯越多越犯越大,但如果粗暴的制止却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如果学生是个紧闭的盒子,可以用黑色、顽固和冰冷形容,然后我们用力敲打,结果他会封闭得更紧;即使用力敲打开,也会损伤到里面的东西。只有了解盒子是怎么闭上的,清楚里面有什么东西,我们才能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只有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帮助学生勇敢的走出心灵封闭的世界。“进入”需要来自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改善老师、家长和学生间的沟通方式。
二、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和制止。怎样才能因势利导,既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又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不少方法,但效果都不太好。最后我在一次家长会上又提出这个问题,让家长们一起想办法。
首先,我了解到,许多家长愿意孩子带手机,原因是很多时候家长想和孩子聊聊,但又没什么大事,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宿舍里虽然有大话机,但孩子在宿舍主要是休息,不适合打电话,而且孩子回宿舍后洗刷时间很紧,又是好几个人用一个电话,往往有一个用的,其他人这一天就没机会用了。所以,一部分家长就想给孩子带个手机,一是有事时能及时联系上,更是为了想孩子时,能随时找孩子说上几句话。
其次,家长们对孩子带手机也是表示出很大的担忧,就怕孩子管不住自己,沉迷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影响了学习。
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过程中,有一个方案逐渐显现出来并被大家所接受。就是准备一个不通过老师就能联系到孩子的普通手机,要选用一个老式的,没有娱乐和上网功能的,把这个手机放在教室里,放在讲桌上,有学生专人看管,想打电话的家长,先发个短信:“让谁回电话”。这样,每个课间孩子都有机会和家长联系。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我就开始实施。
有了家长的支持,首先是学生的手机来源断了,再加上学生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班里的手机马上销声匿迹了。无论课堂上还是自习课上,我发现学生低头搞“秘密活动”现象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