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

【作者】 李秀芹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高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阅读养成习惯,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越多越好。”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规范语言,在广蓄博采中汲取养份;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课外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大语文教育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生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存在偏食行为,学生喜欢看的漫画等书,还有机器猫、脑筋急转弯等书根本没什么意义。而对文学、历史、科普之类的图书,小学生涉猎的反而很少。面对这些现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是改变阅读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减少课外阅读的功利目的,变“苦差使”为“乐不思蜀”。思想启蒙家卢梭的“我口袋里只要有一本新书,心就会怦怦跳动,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快感应让学生尽快体味到。孩子的未来要想过得精彩,应该开门见书山,推窗闻书香。
  1.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1)教师感染。
  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熏陶和巨大的感染力,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热爱。期望于不好读书的人培养出好读书的人,那是不可想象的。师长应树立热爱读书的榜样,可倡导师生共读一本书,可倡导亲子阅读。“书痴”教师三招定能“诱惑”学生变成“书虫”:一是读书积分卡制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积分卡,由家长和老师填写。积分卡天天挂在教室(家)里,成为互相竞争的平台。二是读书奖励制度。教师自制“读书之星”等卡片并写上鼓励的话,奖给那些读书积分最多的学生。三是读书擂台赛。按月、学期、学年分阶段评选“读书大王”,奖品是读书卡片和书签。
  (2)榜样激励。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名人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的结果。在阅读初期,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有成功之感,起始阶段不应强调做多少摘抄,写多少读书笔记。
  (3)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
  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天天爱科学》、《动物世界》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2.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梗概,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课本剧表演;童话故事改、续写;每学期期末举行“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召开读书汇报会,让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学校可成立“读书社团”由专门老师指导,每周开设一堂“阅读欣赏课”;利用早会赏读佳词妙句;开展“一句话新闻演讲活动”;评选“经典诵读状元”;编辑《班级周报》在活动中检查孩子阅读情况,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在博览群书中积极主动地采集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巩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读起书来就欲罢不能。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教师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家长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阅读面要广。还可号召家长:把家庭的所有奖励都变成书籍,把孩子的卧室变成图书馆。家长只买书还不行,还要亲子共读,班级定期评选“书香之家”。家长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信息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若无条件可挑选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1次,以充分利用现有图书供学生借阅。提供书目,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1本书,分批分期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同时黑板报设阅读指南、新书介绍等栏目进行推介或指导。此外,针对农村学生早上很早到校、中午在校就餐等情况,可就势组织“三读时间”:晨间“交流读”;午间“休闲读”;晚上“放松读”。此举多方受益。
  三、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养成选一本就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执行选择的读书时间。三是要定量。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学习恰当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
  (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2)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①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精读、略读、浏览。如对重点文章,让学生集中精力精读,进行仿效和借鉴,以便学以致用。②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书上作眉批、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这些都可按阅读的目的与需要灵活应用。提倡学生平时这样精读:
  坚持“一日三餐”就能健康成长。而浸润于书香中的孩子,生活定是能锦上添花的高手。师长们要当好“美食家”,让孩子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不也不妨带孩子“笑傲江湖”,去感受“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采。“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师长要与孩子一起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和最幸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