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议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 教学运用中的策略与注意事项

【作者】 王志磊

【机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成了广大教师寻求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呢?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探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1.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课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铺垫。如一场大戏,一开始就吸引了观众,这是成功了一半。课程开始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图文声像一齐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强烈的感官冲击,会一下把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拨动他们的心弦,并使其受到感染,从而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在这个阶段,音乐、视频、录像等各种数字媒体资料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如教授《我有一个梦想》时,可播放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碑前25万人的集会上演讲的视频。这能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容易理解这篇课文的特点。再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段视频,画面中林黛玉那让人惊艳震撼的出场,那“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鲜活形象随即显现,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被这个形象强烈地吸引。
  2.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动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自觉学习的起点,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浓厚的兴趣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及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3.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多媒体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出色的发挥作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4.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而多媒体恰好能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从而准确甚至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一文,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语言比喻新颖,优美形象。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出现相关画面或FLASH,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们倾听着优美的课文朗读,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总之,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涵咏。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而多媒体的使用,可能让学生养成一种惰性,因为有画面,绝对不会在乎文字,而将对文字的注意力转移到画面上,时间一长,学生喜欢语文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喜欢影视,不知不觉中将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主体性给偷换掉了,无形中也就暗合了当前所谓的“读图时代”。而传统中的“青灯黄卷”和把全身心融于文章字句中的至纯至美的情境已很难出现,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因此,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2.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时,必须注意多媒体演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下转第7页)(上接第86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选、加工、存储、共享、利用、创新,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提炼和升华,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整节课就好像放录像课,教师就只起到了解说员和放映员的作用,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要知道,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阐述和表现教学内容,而演示教学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的讲解、动作、表情、语调等仍然是传播教学信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赞扬话,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这一切是计算机不可能做到的。
  3.视听不能代替朗读,课堂要有读书声。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是中性的,利用得好,对高中语文教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的不好,也会有消极影响。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要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它的语文味、信息味和生活味来优化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获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