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体育教学中也应抓德育教育
【作者】 陈田元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北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炼"身",增进身体健康,还要注重炼"心",抓好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心理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初中体育 德育教育 抓好
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不仅担负着提高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任务,还要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基。也就是说新课标中的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炼"身",增进身体健康,还要注重炼"心",抓好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心理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在这一点上,传统体育教学因受"应试"排挤,在"不考不教"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已成为一片空白。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奠基的体育教学,也必须应抓好这方面的教育,做到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并在反复实践中去达成德育目标。
一、加强课堂常规教育,达成文明意识培养目标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体育教学也一样,我们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体育教学有序开展,提高学生体育安全、动作规范和文明意识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课堂常规很多,大抵可分为室内常规和室外常规。室内常规和一般课堂没有两样,只是室外常规更强调体育规范,这是体育技能目标达成的前提,也是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保证。因此,长期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还能促进组织纪律、终身体育等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实践中,我以队列和体操队形为载体抓起,突出课堂常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文明体育的运动意识。我们知道,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以及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意识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初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表露出来。因此。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应统一指挥,教育学生着装要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以及使用文明用语等。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帮扶教育,指出他们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的后果,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提高文明规范,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二、培养终身体育兴趣,达成健康意识培养目标
课堂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现行体育把"健康第一"列为教学的的出发点和归宿,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健康意识。特别是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更增添了很多载体与途径,可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协调健康发展。而以前的体育,注重技能训练,没有相应的健康意识教育,很多学生走出课堂或走出学校之后,就没有运动健身的意识和兴趣了,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也是现行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值得可喜的是这一状况正在成为历史,体育与健康教育正在一步步迈向学生的心灵和视界。新课标明确要求到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落实到每一堂课,我们既要加强健康意识的熏陶,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健康、绿色的运动方式。
三、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达成安全意识培养目标
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在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不安全事故,出现意外伤害现象,这不仅会妨碍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损失,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成功感的体验。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让学生绷紧安全这根弦,有强烈的安全意识。首先是教师要预设可能,防患于未然。对所授运动项目、所用器械、场地在运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可能会出现的损伤要充分估计和预测,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防范准备和教育。其次要运动安排适宜一。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应遵守科学锻炼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应特别注意,运动负荷应适量。不应盲目加大训练量,避免过度训练,还要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第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等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最后是让学生懂得剧烈运动前的热身练习的重要性,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了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人身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四、重视团队精神培养,达成合作意识提升目标
合作能力是现代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既是学生未来生存之必须,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体育学科自身的必然要求,培养合作体育能力。这包括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这也是体育课区别于其它课的一个显着特征---集体性。如果我们劈开这点,舍弃了集体性而教学,那体育课的多数内容将不再存在。例如,所有的球类等集体运动项目就消失了;如果没有了对手,很多单人为基础的运动项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体育课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具有特别的作用,是其它学科的学习所不能替代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们现在"0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娇生惯养的多,依赖心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大量的集体游戏和竞技体育活动,让他们必须以团队的集体能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其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同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增进相互间友谊。
当然,德育内容还有很多,德育目标的达成也需长期系列落实。但只要我们教师心往德育想,课课注重预设与实践,学生的德育品质必然就会渐以养成,并在现实生活的反复训练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飞,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德育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
[2]刘艳久,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
[3]徐益鹏,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
关键词:初中体育 德育教育 抓好
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不仅担负着提高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任务,还要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基。也就是说新课标中的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炼"身",增进身体健康,还要注重炼"心",抓好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心理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在这一点上,传统体育教学因受"应试"排挤,在"不考不教"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已成为一片空白。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奠基的体育教学,也必须应抓好这方面的教育,做到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并在反复实践中去达成德育目标。
一、加强课堂常规教育,达成文明意识培养目标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体育教学也一样,我们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体育教学有序开展,提高学生体育安全、动作规范和文明意识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课堂常规很多,大抵可分为室内常规和室外常规。室内常规和一般课堂没有两样,只是室外常规更强调体育规范,这是体育技能目标达成的前提,也是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保证。因此,长期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还能促进组织纪律、终身体育等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实践中,我以队列和体操队形为载体抓起,突出课堂常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文明体育的运动意识。我们知道,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以及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意识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初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表露出来。因此。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应统一指挥,教育学生着装要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以及使用文明用语等。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帮扶教育,指出他们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的后果,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提高文明规范,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二、培养终身体育兴趣,达成健康意识培养目标
课堂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现行体育把"健康第一"列为教学的的出发点和归宿,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健康意识。特别是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更增添了很多载体与途径,可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协调健康发展。而以前的体育,注重技能训练,没有相应的健康意识教育,很多学生走出课堂或走出学校之后,就没有运动健身的意识和兴趣了,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也是现行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值得可喜的是这一状况正在成为历史,体育与健康教育正在一步步迈向学生的心灵和视界。新课标明确要求到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落实到每一堂课,我们既要加强健康意识的熏陶,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健康、绿色的运动方式。
三、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达成安全意识培养目标
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在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不安全事故,出现意外伤害现象,这不仅会妨碍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损失,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成功感的体验。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让学生绷紧安全这根弦,有强烈的安全意识。首先是教师要预设可能,防患于未然。对所授运动项目、所用器械、场地在运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可能会出现的损伤要充分估计和预测,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防范准备和教育。其次要运动安排适宜一。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应遵守科学锻炼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应特别注意,运动负荷应适量。不应盲目加大训练量,避免过度训练,还要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第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等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最后是让学生懂得剧烈运动前的热身练习的重要性,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了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人身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四、重视团队精神培养,达成合作意识提升目标
合作能力是现代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既是学生未来生存之必须,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体育学科自身的必然要求,培养合作体育能力。这包括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这也是体育课区别于其它课的一个显着特征---集体性。如果我们劈开这点,舍弃了集体性而教学,那体育课的多数内容将不再存在。例如,所有的球类等集体运动项目就消失了;如果没有了对手,很多单人为基础的运动项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体育课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具有特别的作用,是其它学科的学习所不能替代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们现在"0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娇生惯养的多,依赖心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大量的集体游戏和竞技体育活动,让他们必须以团队的集体能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其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同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增进相互间友谊。
当然,德育内容还有很多,德育目标的达成也需长期系列落实。但只要我们教师心往德育想,课课注重预设与实践,学生的德育品质必然就会渐以养成,并在现实生活的反复训练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飞,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德育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
[2]刘艳久,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
[3]徐益鹏,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