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新班级管理的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唐 番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班级管理举措,是建设有序运转、高效育人班级的重要保证。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想方设法,再添策略,从多角度实施管理,让班级成为一个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班级管理 班主任 管理 措施
  良好班级需要有效管理,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更需要科学施治。我们知道,最好的管理是文化管理,但小学生文化低,自律性不强,还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行为引导和制度规定,这就需要班主任想方设法、再添举措,实现制度管人。这样,通过行为引导人、制度规范人,因而实现奠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愉悦的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营造和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成员,理应在营造学生学习环境起到良好舵手作用。实践中,班主任可从这些方面去践行。首先要具有一颗爱心。教育就是爱,班主任是施爱天使,要时时对学生表现出关爱的姿态,不管班上哪一位同学,最"后进的"也罢,只要遇到大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鼓励、授予帮助,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值得信赖的"家长";其次,把微笑送给学生。和蔼可亲能增加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乐意和班主任交流。小学生特别不愿意与一个成天板着脸的教师面谈,那样会给他们营造出心理不自由不安全的氛围。再次,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不能因为哪个学生比较顽皮就冷眼相对,不能因为哪个学生比较内向就不和他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阵阵暖意中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呵护和爱,从而从心底愿意和他对话交流。当然还有很多细节,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和谐成长环境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去认真地思考地践行落实。
  二、择优选拔干部,培养得力助手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仅靠班主任一人管理,要实现有序运转、高效育人的班级建设是不可能的,必需有众多得力助手。班干部就是其主体。但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本身也较弱,很难很好地起到带头和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要谨慎地从全班学生中选拔具有领导潜质的学生来参与管理。加强他们培养,与班主任一道,共同撑起班级建设大旗,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从繁重琐碎逐渐走向轻松自如。在选拔班干部的时候,我们要遵从"民意",让学生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有威信的同学。同时,还要做到定其更换,这样既能调动干部积极性,又能让有能力的同学都能参选,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因为有了小助手而变得井井有条。在培养班干部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扶着走"、"领着走"、"放开走"的三步培养模式,通过授职责、压担子的方式,逐步提高班干部的管理才能,使他们能较好地胜任自身的管理岗位,能起到该岗位的引领带头作用,成为同学心中的一个好干部。
  三、加强常规训练,培养学生习惯
  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好习惯是学生一生受用的资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因此,作为学生成长摇篮的班级环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就非常非常必要和重要了。而小学生并非天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有目的、有步骤地、持之一恒地进行培养,特别是加强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开展常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常规训练方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我们知道,方案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学生良好教育,形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才是目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常规训练系列化开展,不能忽爆忽冷,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坚持督导、强化策略,与活动并进、与竞赛促进,让学生在反复践行的训练中收获良好习惯。
  四、培养自律意识,促进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管理,仅靠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是无法实现事无巨细的管理的。引导班上每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让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者,是班级管理的最佳理想。而要实现于此,必然以学生有良好的自律意识为前提和保证。
  自律意识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追求的最高目标。加强小学生自律意识培养,既可以减轻班主任的管理负担,还能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意识。但这种意识地培养,不能通过强制达到,可通过活动引领。比如,可以在班集体中引入自我评比机制。内容上分为学习、卫生、团结同学等几大块,定期进行评比。在机制的引导下,学生会不断地与别人进行对照,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还能借鉴班上一些同学好的经验促使自我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功实现了自我评价、自我修正和自我管理。在这活动中,学生在竞赛中实现了超越,自律意识得到了培养,得到了提高。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这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实践心得。要实现前者,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授予学生方法,而后者就需要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使之能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管理能力还很差,加之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要实现完全自我管理还是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在加强制度管理人建设的同时,要想方设法从自律写他律相结合去着力,通过活动激励和制度约束双重促进,会使学生自律意识提高更快。
  当然,班级管理举措也不止这几条,实践过程是细而繁琐的,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只要有为之思考的积极动力和付出实践的努力,就会找到更适合的办法和策略,助推班级日常管理,促进其和谐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幸福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会芹,新时期班级创新管理新体会[J].班主任,2013年。
  [2]付学明,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主力军[J].班主任,2011年。
  [3]苏小军,如何有效地情感化管理班级[J].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