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索

【作者】 甘欲露

【机构】 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长期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导致了普遍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匮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是摆在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略谈笔者的浅见。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教育
  有首诗这样写道:“人们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的目标;跨入了物质的天堂,却跌下了精神的深渊。”在我们这个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缺失,已引起很多人深深忧虑。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新世纪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课题。高中历史教学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一、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历史教学要在一定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可见,人文教育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人文教育的含义及高中历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人文主义是一种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的思想态度,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解释。因此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心。
  可是,我们高中历史课本里,里面究竟描写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呢?介绍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呢?展示了几个经典的艺术品呢?很少少,而且也大多是用来陪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首都师大教授赵亚夫先生痛斥这种现象说:“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谈张骞、苏武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已”。可以说历史教育过于重视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普遍运用“以事带人”的叙述方法,而人文教育中的“以人事说理”的独特性被故意或无意忽略了。
  同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急功近利力求与高考直接“接轨”采取“满堂灌”,“三点一式”(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典型示范)等方式。显然,高中历史教学很难顾得上引导学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从而促其形成人文素养。
  三、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次为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看待前人,尊重他人,关怀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历史文明观。
  第二层次为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使学生一定程度上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概念和术语)、历史的研究过程、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等,养成独立探索、实证创新的历史信念和精神,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层次为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使学生能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
  三个层次构成了人文教育完整的统一体,其中人文素质与素养是基础,人文关怀是核心,人文理想是人类的最高追求目标。 
  四、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方面的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我们不应气馁,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夹缝中求生存”,尽可能发挥高中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第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历史教师应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广泛地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如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注意发掘历史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教师应该对历史人物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人文价值进行挖掘,帮助学生追寻伟人的足迹,解读伟人的人生,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着绝对的价值。
  第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把人文教育真正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之中。新世纪以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历史研究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新课程教学的实施,都极大的开拓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大大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人文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21世纪大力弘扬素质教育,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改革传统教学,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人文教育是对高中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2]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