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班主任只有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才能走活班级文化建设这盘棋,才能促进班级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但目前绝大多数班主任在管理上仍然固守传统的做法,从而制约了管理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与方法
  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现意义和深远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班主任应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运用系统优化方法,从全局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但目前绝大多数班主任在管理上仍然固守传统做法,从而制约了管理效益的提高。在此,从三个维度谈谈班级文化建设问题。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是班级物理环境的净化、美化和优化。陶继新认为,“物质文化虽系外在形态,但却昭示着一种文化口味。”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虽然是文化建设的初级形态,是最基本的,浅层次的,甚至是表面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较高层次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较高层次的文化建设是难以想象的。  
  环境能够影响人、改变人和塑造人。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能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和陶冶,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干劲,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但相当多的班主任忽视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致使学生未能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重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主任在带领学生进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时应突出“三性”:一是突出主体性。班级是学生的班级,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共同拥有的“家”。这就决定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主动的作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难以转变为美好的实现。二是突出教育性。教育性是由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宗旨决定的。班级管理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育人以化,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其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因此教室环境的净化、美化和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的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学生周围的陈设布置,乃是起教育作用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三是突出人文性。人文的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和人文情怀。这就要求教室布置应遵循“舒心、简约和协调”的原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馨与和谐。一句话,教室布置应充斥着文化元素,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色,让学生时刻沐浴在文化的春风里。这样,学生“……便自然产生一种向美向善的心理趋向,于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有了真正的支持。”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又将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陈红兵曾指出:“文化是制度的根,现代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只有深刻体悟现代学校文化,然后根据学校的情况把它变成制度文本,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它融入全体教职工的血液中去,这样,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才有很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形成好的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民主管理制度,搭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再进行现代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设,才会有一个很好的‘根’。”这一论述同样适合于班级文化与班级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班级文化是制度文化的根基,离开班级文化,也就没有制度文化,同时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又能够推动和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因此班主任应重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不能等同于班级管理制度。从常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情况来讲,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较多的权利和权力,可以对学生发号施令,提出要求,实行惩戒。这种管理是社会和学校集权化管理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典型体现,与素质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背道而驰,与民主化社会建设进程逆向而行,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遵循程序。作为班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是由班主任事先制定,而应遵循着这样的程序: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制度文化的倡议,组织召开授课教师、班干部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召开专题会议,充分发扬民主,全员参与,广开言路,最后由班主任与班干部和学生代表共同拟定管理制度草案,逐条讨论,或增或减或调整,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形成规范性的制度文本。这样的管理制度不是班主任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充分体现“民意”,集中“民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守纪的自觉性与自律性,以这种方式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就上升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增添内容。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割裂了“管”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过分依赖于“管’,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理”,即忽视了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和人文精神,忽视了管理制度的育人功能的发挥。不仅如此,传统管理制度普遍缺乏规范和约束班主任和授课教师的条款。内容的不完整性充分暴露出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局限性,表明了师生间的不平等,致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作为制度文化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要将“管”与“理”有机统一起来,而且要将班主任和授课教师的若干规范纳入其中,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以充分体现师生在班级管理和制度文化上的平等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善意执行。传统规章制度刚性过强,缺乏人性化和人文情怀,以冰冷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敬而远之,心生畏惧。班主任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是管而不理,教而不育,采取强制方式迫使学生就范。作为班级文化组成部分的管理制度应该是暖色的,在执行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人文精神,即使对违纪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既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又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违纪学生自行选择接受惩戒的方式,这样做能够将消极的惩戒转变成为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给学生以自我纠错的时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在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来,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逐步完善。作为制度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既不是一劳永逸的,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班主任、授课教师和学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锐意进取,不断探索与总结,并随着班级和学生情况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完善。由此可见,作为制度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师生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逐步充实内容,改善处理方式,用三年时间共同完成的。这样的管理制度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将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上台阶。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是班级文化的魂之所系,对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管理是最高境界,是驻进人们心灵的最具感知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管理,是最具人文关怀、影响最深远的一种长效管理机制。”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是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离开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有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但很多班主任热衷于抓学生的学习,片面地抓班级升学率,而不愿意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性能量的合理宣泄和释放,而且制约着班级文化建设。因此班主任在带领学生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
  班级文化活动应具备鲜明的主题、明确的教育目标、严密的组织安排、师生的全员参与以及活动后反思总结和提炼升华等特征。为此,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时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事先动员。在活动开展前,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明白活动开展的意义,提高其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以激发参与的热情,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仅有部分学生或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不能称之为文化活动。二是过程激励。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既不能置身于事外,不管不问,又不能过多的干预干涉,而应全程参与,积极配合活动主持者(组织者)做好协调工作,以保证活动顺利而又有效地进行。三是总结反思。活动结束后,主持者(组织者)要及时进行全面的总结,在充分肯定活动开展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策略或建议;班主任要对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地予以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改进;学生也需要进行自我总结,包括活动的参与情况、对活动开展的认识及体会和感悟等。四是材料整理。活动结束后,主持者(组织者)应将班主任、主持者和学生所写的文字材料和活动过程中拍摄的图片材料或影像资料等进行整理,装订成册,存入档案,以便班主任对班级文化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活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寓教于活动之中。
  班级文化建设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事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锐意进取,努力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与改进,走出一条符合学校和班级实际的班级文化建设道路,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和管理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