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英语写作训练课有效性探索实践及教学反思

【作者】 黄振芬

【机构】 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通过一节英文写作课的具体实施和操作,简要叙述如何提高英文写作课的有效性,并通过课后反思,加深对英文写作有效性的思考。
  关键词:有效性;引导;激发;教学反思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技能是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1]测试中的书面表达正是能力的综合反映。
  本人教学的学校位处农村,相比城市的学生来说,农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更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量不足,英语作文是输出,但是如果脑中无料,胸中无墨,怎么输出呢?(2)运用能力不足,许多学生知道要用哪个单词,却不知道如何运用。(3)中式思维严重制约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在日常教学中,本人采用的书面表达训练方式是:在课堂结尾时布置书面表达作业——学生课外完成——教师批改——讲评。学生写作训练的次数很多,教师批改讲评的次数也不少,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却很不明显,可以说是收效甚微。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本人以一堂高三普通写作训练课为例,说一说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课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
  美国著名学者肯普(J.E.Kemp)曾经说过:“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要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2]目前,我国的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为课堂的可操作性考虑,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多样。而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则乏人问津。
  1.教材选择
  写作课选题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本人经过多次筛选,以下面一话题为例:最近一名家长在网上发贴抱怨,他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的语言老师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将作业发到老师的电子邮箱里”。
  2.教学目标
  (1)能掌握并合理地运用以下词汇: surf, discussion, information, be for/against, agree, disagree, stimulate, addicted, waste, convenient.
  (2)能运用与主题相关的句式表达: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while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I would like to ……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3)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3.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学生平板电脑广告,并提问: 
  If you had a computer like the girl in the video,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综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在黑板上制成以下的图形:










  [设计分析]广告视频导入,直切主题,引出有关学生使用电脑的话题,渗透重点词汇surf ,information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while surfing the internet?并且通过学生的回答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2)讨论
  教师布置各个小组完成下面的讨论并给与适当的帮助。
  本班级共54人,以4人为一小组,分成13组(其中一小组有6人),讨论结果如下:







  [设计分析]本环节利用group activity,以好生带待转化生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从Do you agree with it? 和Why do you agree with it?等简单的对话入手,有利于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参与和合作的意识。在原因的分析中,逐渐地渗透进下列词汇:stimulate, feedback, addicted, tendency, waste, convenient等,本环节承接活动(1),层层推进,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词汇。
  (3)审题  
  结合活动(2)中的讨论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120词的英文短文。
  本文应为正反观点议论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收集他人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审题后,确定文章的框架如下:

















  [设计分析]本环节通过收集他人意见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两个任务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地讨论和修正,最终确定文章的框架。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确定了文章的写作模式,文章的段落结构,为活动(4)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写作   
  本环节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帮助。
  [设计分析]通过以上环节师生的互动,教师将任务性教学法默化于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参与到讨论当中,适时加以指导,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5)评价
  要求学生组内成员之间互换交流。小组内要求推选出一篇较优秀文章,在组内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的要点:
  (1)Basic skills (spelling, capitalization, punctuation.)
  (2)Suitable words and expression.
  (3)Key points.
  (4)Grammar (tense, sentence structures)
  (5)Logical problem (conjunctions, orders)
  [设计分析]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了解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
  老师再选择两篇代表性文章当堂点评,详细点评两篇习作的思想内容和句法功能。
  [设计分析]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尽力领会教师对文章的点评,培养学生选词和用词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多模仿好文章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评价和欣赏文章的水平。
  (6)作业
  根据老师的点评,学生改进自己的作文。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充分反思“今天我学了什么?”,加深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反思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已经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了。如何让这句话不再是空谈,这是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追求的。其实课堂效率的实质,是教学与学习的协同共进,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步调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3]
  了解学生是所有教学环节设计的前提。本节课中,本人根据本班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即引导”,活动(1)虽然是以极简单的广告视频来切入本节课话题,却引起了学生很浓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巧妙地诱导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导入活动的要求。活动(2)在活动(1)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并且为接下来的写作环节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评价环节的要点让学生有的放矢,让学生了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写作起到很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
  虽然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从输入和输出角度来说,本节课设计在语言输入上存在着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写作积累。从评价的角度来说,教师只提醒学生交流评价应该注意的要点,并没有把要点细化到实处,指导学生评价,没有很好地体现评价对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导向作用,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际教学和教研活动,能改善这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2003.
  [2]Morrison G.R, Ross S.M, Kemp J.E.设计有效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