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点滴
【作者】 杨玉霞
【机构】 宁夏盐池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化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自然科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既是一门升入高一级学校必修的基础学科,也是毕业后,参加工作、适应社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重要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必须花大力气,下狠功夫,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相应的教育教学目的。
那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力量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1、着眼于入门课
教材的序言,编者可谓匠心独运、费尽心思的列举了大量的素材,阐述了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重大贡献和应用,强调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一定要领会编者的苦心,贯彻编者的意图,在教学教程中抓住学生对化学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利用幻灯、图片、简单的趣味小实验,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立足于分化点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原因,要持续稳定的保持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分化点。例如,学生在进入化学用语的学习时,会感到化学学科是第二外语,认为化学难学难记,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要做到对教材的“瞻前”、“顾后”。所谓“瞻前”,就是把常见的重要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等)提前介绍给学生,分化记忆的难点;所谓“顾后”,就是进入化学用语教学期间,在强调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要堂堂检查,堂堂练,督促学生尽快的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用语。当然,堂堂检查,堂堂练,要注意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以冲淡化学用语学习的枯燥性。又如,学生在进入分子、原子等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时,会感到化学知识抽象难懂,产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兴趣。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述,适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这些知识。
3、放眼于堂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是学生保持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备课、讲课、作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备课既要“备大纲”、“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疑,即站在学生角度充分考虑他们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疑点,遇到什么困难。讲课,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到,提问富有启发性,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言简意赅,语调语速要抑扬顿挫,教态要端庄自然,声情并茂。作业,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教师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考虑数量、难度、趣味性、实用性等因素,使学生完成作业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能力包括动口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三个方面,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只有具备了雄厚的基础能力,才能迸发出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
1、动口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根据实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对他们的观点、看法要及时地给予评价、鼓励,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说,大胆地说。
2、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体验用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课外趣味实验,树立敢于动手的勇气。
3、动脑能力
动脑能力是学生能力的飞跃,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设计一些典型的例题,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抽象基础理论,如分子、原子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设置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的化学知识去解释、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就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恶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古人说得好,“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除了上述几点外,笔者认为,要抓好化学教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力量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1、着眼于入门课
教材的序言,编者可谓匠心独运、费尽心思的列举了大量的素材,阐述了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重大贡献和应用,强调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一定要领会编者的苦心,贯彻编者的意图,在教学教程中抓住学生对化学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利用幻灯、图片、简单的趣味小实验,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立足于分化点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原因,要持续稳定的保持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分化点。例如,学生在进入化学用语的学习时,会感到化学学科是第二外语,认为化学难学难记,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要做到对教材的“瞻前”、“顾后”。所谓“瞻前”,就是把常见的重要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等)提前介绍给学生,分化记忆的难点;所谓“顾后”,就是进入化学用语教学期间,在强调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要堂堂检查,堂堂练,督促学生尽快的正确规范的使用化学用语。当然,堂堂检查,堂堂练,要注意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以冲淡化学用语学习的枯燥性。又如,学生在进入分子、原子等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时,会感到化学知识抽象难懂,产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兴趣。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述,适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这些知识。
3、放眼于堂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是学生保持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备课、讲课、作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备课既要“备大纲”、“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疑,即站在学生角度充分考虑他们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疑点,遇到什么困难。讲课,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到,提问富有启发性,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言简意赅,语调语速要抑扬顿挫,教态要端庄自然,声情并茂。作业,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教师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考虑数量、难度、趣味性、实用性等因素,使学生完成作业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能力包括动口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三个方面,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只有具备了雄厚的基础能力,才能迸发出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
1、动口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根据实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对他们的观点、看法要及时地给予评价、鼓励,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说,大胆地说。
2、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体验用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课外趣味实验,树立敢于动手的勇气。
3、动脑能力
动脑能力是学生能力的飞跃,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设计一些典型的例题,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抽象基础理论,如分子、原子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设置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的化学知识去解释、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就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恶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古人说得好,“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除了上述几点外,笔者认为,要抓好化学教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