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个性张扬 宽容另类——漫谈新课标下的作文写作
【作者】 陈喜雪
【机构】 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得失对分数有关键意义。对于作文评价总是强调正面、积极的一面给作文很多的牵绊。试着能否少些说教,还生活作文本来的真实
关键词:作文 个性 宽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真世界,认真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我的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新课程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落实此精神,必须进行个性化写作。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笔者认为,要实现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所创新才有效果。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表现出来,就是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所以自由表达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还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个性。
情感上的自由,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沉重,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达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感动读者,会引发共鸣。相反,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这种情感上的自由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大的作用。
形式上的自由,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上的章法指导和技巧训练。殊不知形式上的不自由,不仅造成了写作上的千篇一律,而且影响到学生思想感情的表达,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必须归还学生写作形式上的自由,让文体形式百花齐放。
苏轼有一首人人皆熟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上。”所谓创新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稍稍偏离一下常规的角度而己,个性化写作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光明与黑暗,他们是并存的,但在很多学生的脑海中,“鲜花永远灿烂”、“太阳永远照耀着大地”,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于高考也是同样无一例处。“惩恶扬善”只要是写消极的,不管多么棒,也同样“不得善终”。
狭隘的“道德观”是当前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痼疾,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一批因写了“阴暗面”、“消极思想”、“错误言论”等内容而被判低分的作文。
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曾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比赛中获得金奖,出版过多本散文集,但在2003年高考中,作文只得了25分,原因是“跑题了”。费滢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因人情疏远而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肯定地说,费滢蒲的作文完全在话题范围之内,符合“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要求,那么,为什么只得25分呢?原因在于这篇作文锐意创新,表现出内容上的“另类”,即写出了“阴暗面”,触犯了评卷者潜意识里的“道德观”,于是作文越斐然就越“跑题”。
我由此想到:《潘金莲的选择》是2002年答卷中的一篇高考作文,起初只评20分,但因为文章写得确实的好,评卷老师于心不忍,经与其他老师一道商议,改判为40分。可是这些老师心有不安,又上交评委会,领导一读,满口余香,一锤定音判为满分。
这个考生还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伯乐”,识得这匹千里马,比费滢滢的待遇强多了。
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长期以来,高考作文评分一直受“道统观”的影响,潜意识里仍是“政治挂帅”的那一套,由此而被低评的高考作文何其多矣!
而有些讲套话、空话、假话的作文,反而得到了满分,安徽一满分作文《诚信:人生的立脚点》中写道:“毛泽东曾经说过:‘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毛泽东说过这话吗?没有!这位考生在造假,但他赢得,赢得了满分。他丢掉了“诚信”。“丢得好”啊!活生生的例子,恰恰印证了《丢得好》的观点!而《丢得好》的作者正因为他没有丢掉诚信,揭露了一些社会真相,他是老实人,才吃了亏,真是莫大的讽刺。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道”,却可能是错的,用狭隘的“道统观”去判断事物,极可能扼杀人们的创新思维,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应该敞开襟怀,放眼未来,以十分自信的心态宽容所有不合道的“异类”或“异说”。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质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在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中难免会与“道统”发生交锋,如果一味强调创新必须符合当下的“道”,那无疑是在谋杀新思维的萌芽,在鼓励或暗示人们变着法子去迎合或媚俗,从而放弃自我,矫饰自我,扭曲自我,唯唯喏喏,胁肩谄笑。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里已经不再把“思想正确”作为标准,而代之以“切合题意”,并在“发展等级标准”里设立了“有创意”一项,其中要求作文见解新疑,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我的理解是“思想”本身的“对”或“错”被淡化,对成绩的评定应该回归到作文的本体。“道统”专制性因素不能再影响作文评判了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来说,对于学生的“另类”思想更应该予以充分的宽容与鼓励,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抒写空间。
个性张扬的作文,如疾飞骤雨,酣畅淋漓;如清风明月,沁人心脾;它带着草叶的清新和山泉的明净,带着时代的涛声和世纪的足音,希望它能吹开每颗蒙尘的心灵,洗净每一只迟钝的耳朵;希望它能共鸣于每一个青春的心房,汇成一个时代的声音。
快哉,个性张扬的写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阅读与作文》
关键词:作文 个性 宽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真世界,认真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我的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新课程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落实此精神,必须进行个性化写作。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笔者认为,要实现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所创新才有效果。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表现出来,就是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所以自由表达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还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个性。
情感上的自由,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沉重,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达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感动读者,会引发共鸣。相反,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这种情感上的自由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大的作用。
形式上的自由,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上的章法指导和技巧训练。殊不知形式上的不自由,不仅造成了写作上的千篇一律,而且影响到学生思想感情的表达,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必须归还学生写作形式上的自由,让文体形式百花齐放。
苏轼有一首人人皆熟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上。”所谓创新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稍稍偏离一下常规的角度而己,个性化写作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光明与黑暗,他们是并存的,但在很多学生的脑海中,“鲜花永远灿烂”、“太阳永远照耀着大地”,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于高考也是同样无一例处。“惩恶扬善”只要是写消极的,不管多么棒,也同样“不得善终”。
狭隘的“道德观”是当前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痼疾,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一批因写了“阴暗面”、“消极思想”、“错误言论”等内容而被判低分的作文。
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曾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比赛中获得金奖,出版过多本散文集,但在2003年高考中,作文只得了25分,原因是“跑题了”。费滢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因人情疏远而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肯定地说,费滢蒲的作文完全在话题范围之内,符合“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要求,那么,为什么只得25分呢?原因在于这篇作文锐意创新,表现出内容上的“另类”,即写出了“阴暗面”,触犯了评卷者潜意识里的“道德观”,于是作文越斐然就越“跑题”。
我由此想到:《潘金莲的选择》是2002年答卷中的一篇高考作文,起初只评20分,但因为文章写得确实的好,评卷老师于心不忍,经与其他老师一道商议,改判为40分。可是这些老师心有不安,又上交评委会,领导一读,满口余香,一锤定音判为满分。
这个考生还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伯乐”,识得这匹千里马,比费滢滢的待遇强多了。
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长期以来,高考作文评分一直受“道统观”的影响,潜意识里仍是“政治挂帅”的那一套,由此而被低评的高考作文何其多矣!
而有些讲套话、空话、假话的作文,反而得到了满分,安徽一满分作文《诚信:人生的立脚点》中写道:“毛泽东曾经说过:‘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毛泽东说过这话吗?没有!这位考生在造假,但他赢得,赢得了满分。他丢掉了“诚信”。“丢得好”啊!活生生的例子,恰恰印证了《丢得好》的观点!而《丢得好》的作者正因为他没有丢掉诚信,揭露了一些社会真相,他是老实人,才吃了亏,真是莫大的讽刺。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道”,却可能是错的,用狭隘的“道统观”去判断事物,极可能扼杀人们的创新思维,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应该敞开襟怀,放眼未来,以十分自信的心态宽容所有不合道的“异类”或“异说”。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质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在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中难免会与“道统”发生交锋,如果一味强调创新必须符合当下的“道”,那无疑是在谋杀新思维的萌芽,在鼓励或暗示人们变着法子去迎合或媚俗,从而放弃自我,矫饰自我,扭曲自我,唯唯喏喏,胁肩谄笑。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里已经不再把“思想正确”作为标准,而代之以“切合题意”,并在“发展等级标准”里设立了“有创意”一项,其中要求作文见解新疑,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我的理解是“思想”本身的“对”或“错”被淡化,对成绩的评定应该回归到作文的本体。“道统”专制性因素不能再影响作文评判了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来说,对于学生的“另类”思想更应该予以充分的宽容与鼓励,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抒写空间。
个性张扬的作文,如疾飞骤雨,酣畅淋漓;如清风明月,沁人心脾;它带着草叶的清新和山泉的明净,带着时代的涛声和世纪的足音,希望它能吹开每颗蒙尘的心灵,洗净每一只迟钝的耳朵;希望它能共鸣于每一个青春的心房,汇成一个时代的声音。
快哉,个性张扬的写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阅读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