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感悟

【作者】 文万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要求学生在各方面得以全面提升,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造高效课堂——这一课题自然而然的摆在教育者的面前,为此,无数老师正努力寻找一条提高课堂效率之路,导学案,作为循环大课堂的载体,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基础保障,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欢迎。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落实,决定着整个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效。因此,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我在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上做了不少尝试、探索,下面就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谈谈自己的感悟。
  首先,导学案的编写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二是遵循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设置适当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是遵循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四是遵循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五是遵循课时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制应做到一课一案,教材上某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是遵循分层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明确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和要求。
  一篇完整的数学导学案,通常包含八个环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
  导学案的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为了确保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一是征询:即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之前,应先征求不少于三名教师的意见;二是编写: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三是讨论:备课组集体讨论;四是修改: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并再次征询本组教师意见;五是定稿: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和本组教师的意见进行修订,最后定稿。
  那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具体编制呢?接下来我着重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设置两个环节进行介绍。
  一、如何确定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情、师情和校情。 “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写给学生的,是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和要求,不宜用教案中教学目标的语言,如“提高学生的…”、“培养学生的…”之类的语言,也尽量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案例:在编制《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一课时,我设置的学习目标如下
  1.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说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 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了解“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数学发现的方法;
  3.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与领悟数学发现的成功感,感受数学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怎样设计学习过程?
  这是学案的主要部分。一般按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来设计为佳,也可以按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来写,同时还要根据学习知识的内容来确定。最好是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结合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案例:以下是《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学习过程的编制
  一、学习准备:
  1.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熟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学习前可先想想自己是否熟悉这几个法则,若不熟悉可翻到本册教材第27-29页,19-21页看看;
  2.同学们在利用多项式乘法方则进行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时,是否感到有些繁琐?是否渴望有一个公式能很快得出运算结果?学完本节内容后你的这一愿望就基本会如愿以赏了!
  二、阅读探究
  (一)公式的获得
  公式的探究:
   1.完成教材30页的“做一做”,并仔细观察算式及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用自已的语言叙述你的发现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注意观查“做一做”等号前后的结构、特点:每个因式的项数、符号。
  公式特征的认识:
  想一想:(1)公式的左右两边各是什么形式?
  (2)公式中含有几个字母,它们有何关系?
  (二)公式的运用
  1.例题的学习:
  要求:在学习例题时,请先遮住例1、例2和例3的解答自已做一遍,然后对照书本上的解答过程检查和评析自己的解答。如果出错了,把出错的地方勾出来并思考出错的原因,不明白的地方可与同学交流,还不能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交流时提出来大家讨论。
  想一想:(1)利用公式进行运算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2)从例1和例2中你发现公式中字母、可以代表什么?
  (3)利用公式进行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套用公式了!)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本节内容的学习中运用了前面学的哪些知识?你能否用关系图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2.在学习平方差公式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五、当堂检测












  六、学习反思
  1.平方差公式适用于什么问题的计算?它和一般整式乘法有何关系?由此,你怎样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你能否会用平方差公式解决以下问题:(课后思考)
     






  总之,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有利于学生预习,有利于课堂交流,有利于课堂展示,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小结反思,有利于复习备考,有利于教师点拨,有利于教师引导。这样,就能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学习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