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材的“四化”处理

【作者】 杨 微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湖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精心设计就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语文教学要从“三维”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创设情境,把语文生活化、问题化、阅读化、结构化,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经验,开启思维,化为能力,从而快速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处理教材 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回答两个问题,即“教什么”与“怎么教”。它涉及到教师如何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处理课文内容和如何针对具体情境运用教学智慧策略的问题。创新处理教材可以理解为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认知性加工和情感性处理,把教材进行多方整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创设情境,把语文生活化、问题化、阅读化、结构化,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经验,开启思维,化为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下面是我学习和教学实践心得之集成,虽肤浅,但愿抛砖引玉,与君共勉。    
  一、精于取舍,情感化处理教材
  教学是师生的情感互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的显“阳性”,明显地显示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呈“阴性”的,需要师生在反复阅读中挖掘体会。但无论怎样,大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读懂,教师进行情感化处理教材、创新优选教学内容时,要精于取舍,把目标指向教材所表达的情感,以“情感点”作为教与学的切入点,采取“展示情感”策略,让学生读情感、论情感、品情感,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高尚理想的向往,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夜的工作》蕴含了作者对周总理无比爱戴和崇敬之情。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距这篇课文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在处理教材时,教师没有采取传统的段段分析方式,而是创造性的抓住文末抒情式的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反复的诵读和教师富有激情的嵌入式领读中,将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和工作的“极其劳苦”间的巨大反差凸现出来,然后出示总理走向田野,走向工厂,走进医院……等图片,设置问题:想一想他此时此刻想着什么?让学生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缩小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把遥远变为近距离接触,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情感,最后出示总理的生命历程,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洗礼和启迪,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二、抓重点词句,生活化处理教材
  语文来自于生活,学习语文就应让课堂映照现实,回归生活世界。教师在创新处理教材时,就应把与学生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课文进行生活化处理,促使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去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特别是抓住重点词句,在旧知与新知间进行相互作用,实现新知融合、旧知重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一个美丽的村庄由于村民的乱砍滥伐最终被洪水冲走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能概括村子原先情况的词“美丽”,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从课文哪些地方能体现“美丽”。一个美丽的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村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寻其根源,抓住“哪家”等词语展开教学。抓住“出现、裸露、不断”以及一个意犹未尽的省略号等处,让学生感受到村庄所面临的危机,明白小村庄逐步恶化的过程,对村庄人们没有环保意识产生悲哀之情。“人们随意砍伐,使他们眼前的日子过得不错。”抓住“还”字,让学生多次朗读,在比较中,学生找到了问题的实质:表面上日子过得还不错,实际上,他们正把自己推向灭亡的边缘。教师再将这些词语与“没有喘气儿、咆哮”等词以及小村庄被洪水冲走的动画整合起来,使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产生自觉进行环境保护意识。   
  三、引发冲突,问题化处理教材
  “问题”能提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解决的欲望。问题化处理教材就是要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其处于“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追本求源的动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人物矛盾跌宕起伏,事件矛盾纵横交错。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根据文本内容抓住矛盾双方,创造性的引发学生与文本人物、事件认知冲突、情感冲突,学生就会自发探究,去挖掘,寻找矛盾的解决办法。在解决冲突中,既锻炼了学生处理矛盾的能力,习得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还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正确的取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我”写第一首诗时,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并且这两种少年时代听到的不同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指引“我”前进并不断修正自己。我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握大意后,从文末入手,把学生放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矛盾中。学生明白“精彩极了”是母爱,不明白“糟糕透了”也是一种特殊的父爱。这样学生就有了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主观积极性。通过教学的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明白“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这宽容的爱和严厉的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使学生明白了如何面对善意的批评。   
  四、注重感悟,操作化处理教材 
  新理念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语文来说,就是要引导小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做到多读多悟多想,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想,在读中“内化”课文知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篇篇课文文字优美,描绘的景物更是让人流连。教师在处理这些教材时,应创造性的把诵读、想象和品味有机结合起来,诵读优美的语句,想象神奇壮丽的美景,品味语言蕴含的真谛。学生通过读、想、品自会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积极情感。《可爱的草塘》描绘了北大荒草塘的绿,河水的清,云彩的白,天空的蓝……,可谓美不胜收。我在处理教材时,没有让学生分段并逐段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并闭着眼睛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样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源于教师有效备课,创新处理教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教师勤于学习的决心和敢于创新的态度,能在实践中反思得失、积累经验、总结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才能走语文化道路,快速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吕爱琴,让语文课堂教学因对话而精彩[J].新课程学习,2010年。
  [2]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周喜花,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之我见[N].青岛日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