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理念初中思想课教学中农村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
【作者】 张运富
【机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问题是教学中极为宝贵的财富,让问题走进课堂,切实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和高层次的学习。同时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笔者就新理念初中思想课教学中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谈一些体会。
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问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学习来深化和推进学习的效果。古今中外人们都高度重视和肯定学生的问题意识。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以一切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各个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不仅表现为它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去改造和强化人的思想,去塑造人的灵魂。新理念初中思想课教学中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
农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往往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老师一直享有绝对的发言权,这种进行是一堂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是让教师“牵着走”,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不少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标准答案,即便一知半解也不愿随便提问。长此以往,学生不再提什么问题,不敢提什么问题,也不会提什么问题。据了解,大多数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教师也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同时,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对于问题意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践证明,让学生富于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对于农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不善提问的现状,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社会,寻找、搜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广泛阅读报刊,收看时事节目,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师放下架子,不以“权威者”、“监督者”身份出现,而应该以“参与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交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探索热情才能高涨。?要不断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学生乐问、好问。搞好教学设计,找准提问入口,使学生学会“问什么”。如在讲授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时,打破教材内容顺序讨论思考题:为什么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各方面发展状况如何?举例说明。让学生边看书,边查资料,边讨论,各抒己见。如在学习“违背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基础上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合同”时,可联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合同有效性发生纠纷的案例,让学生以“法官”的身份来处理,或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来明白道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问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学习来深化和推进学习的效果。古今中外人们都高度重视和肯定学生的问题意识。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以一切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各个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不仅表现为它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去改造和强化人的思想,去塑造人的灵魂。新理念初中思想课教学中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
农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往往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老师一直享有绝对的发言权,这种进行是一堂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是让教师“牵着走”,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不少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标准答案,即便一知半解也不愿随便提问。长此以往,学生不再提什么问题,不敢提什么问题,也不会提什么问题。据了解,大多数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教师也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同时,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对于问题意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践证明,让学生富于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对于农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不善提问的现状,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社会,寻找、搜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广泛阅读报刊,收看时事节目,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师放下架子,不以“权威者”、“监督者”身份出现,而应该以“参与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交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探索热情才能高涨。?要不断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学生乐问、好问。搞好教学设计,找准提问入口,使学生学会“问什么”。如在讲授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时,打破教材内容顺序讨论思考题:为什么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各方面发展状况如何?举例说明。让学生边看书,边查资料,边讨论,各抒己见。如在学习“违背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基础上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合同”时,可联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合同有效性发生纠纷的案例,让学生以“法官”的身份来处理,或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来明白道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