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贫困山区初中数学优质教学的策略
【作者】 刘 燕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石垭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和学习条件欠缺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感觉到,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里面不一定全是学生的因素导致,老师的教法不适应显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对提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多种措施,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学生要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1、增加情感投入,让学生热爱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初中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农村初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时,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后,有的说1尺、有的说一米,有……教师告诉他们结果:一张纸对折一次,厚度变成原来的2倍,再对折第二次,变为原来的2的2次方倍即4倍,以此类推,假设这纸足够大,对折50次,厚度将变为原来的2的50次方倍,那么2的50次方倍相当于1千万亿倍(10的15次方),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0.045毫米(100张厚度达到4.5毫米的那种),乘以以上倍数,可得4千5百万公里——光线从这头跑到另一头需要两分半钟。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学习情绪一下升高了,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教训内容中,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很多。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习数学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初中学生缺少预习方法,没养成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学习“比例的性质”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首先,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其次,抓重点,做笔记。教师在上课时都会强调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在此,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①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2+(a-b+7)2=0,求(a2-b2)+(a+b)2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2+(a-b+7)2=0,②(a2-b2)+(a+b)2,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2-b2)+(a+b)2=(a+b)(a-b)+(a+b)2,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②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③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以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④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函数图像和性质就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了解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中有出租车计费的问题,山区农村的学生没有坐过出租车,不理解这种计费方式,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的进行修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父母外出打工,每月保底工资四百元,加上工作量的计件费,计算每月的实际工资。这样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贫困山区初中数学优质教学的策略有很多,只要我们任课老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就会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综合素质。
一、多种措施,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学生要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1、增加情感投入,让学生热爱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初中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农村初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时,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后,有的说1尺、有的说一米,有……教师告诉他们结果:一张纸对折一次,厚度变成原来的2倍,再对折第二次,变为原来的2的2次方倍即4倍,以此类推,假设这纸足够大,对折50次,厚度将变为原来的2的50次方倍,那么2的50次方倍相当于1千万亿倍(10的15次方),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0.045毫米(100张厚度达到4.5毫米的那种),乘以以上倍数,可得4千5百万公里——光线从这头跑到另一头需要两分半钟。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学习情绪一下升高了,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教训内容中,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很多。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习数学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初中学生缺少预习方法,没养成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学习“比例的性质”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首先,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其次,抓重点,做笔记。教师在上课时都会强调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在此,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①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2+(a-b+7)2=0,求(a2-b2)+(a+b)2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2+(a-b+7)2=0,②(a2-b2)+(a+b)2,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2-b2)+(a+b)2=(a+b)(a-b)+(a+b)2,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②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③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以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④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函数图像和性质就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了解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中有出租车计费的问题,山区农村的学生没有坐过出租车,不理解这种计费方式,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的进行修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父母外出打工,每月保底工资四百元,加上工作量的计件费,计算每月的实际工资。这样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贫困山区初中数学优质教学的策略有很多,只要我们任课老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就会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