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农村父母如何正确认识幼儿家庭教育
【作者】 王 娟
【机构】 四川省青川县关庄镇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已经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他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城市,特别是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家庭在有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幼儿园的影响。不过通过对农村幼儿现状的了解,发现了农村幼儿在学习、生活、心理、性格、道德行为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目前解决农村幼儿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手段。所以,农村父母正确认识幼儿家庭教育是当必要的。
关键词:农村父母;幼儿;家庭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共同的企盼。进入小学之前的幼儿阶段(3—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有了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同时又未能掌握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致使部分家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托给幼儿园。熟不知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种永恒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社会的起点。父母的爱好、言行、行为习惯对幼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家长的期望,爱抚,教育态度对幼儿的行为,性格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此为出发点,我认为更新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父母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也指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家庭教育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等。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感情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在人的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三、农村父母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理论视野
(一)经济学视野
中国的父母无论如何艰辛,也要挤出费用支付孩子在正规学校之余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会在孩子考试是比孩子还紧张地在校外守候。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得到的“回报”比较强烈,这种“回报”尤其体现在感情方面,因为中国传统有极为强烈的“家庭纽带情节”,尚且不论“养儿防老”的期望。所以从古至今,中国父母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求。农村父母为改变孩子命运,让孩子走出大山,这种心情尤为强烈。因此,农村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干预比较多,甚至有时候会帮孩子做一些他们认为“为孩子好”的决定。
(二)人类学的视野
中国是一个讲求和谐、含蓄的社会,人们最看重的是一种默契,而默契本身并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农村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所以农村父母即使心中对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也不会溢于言表,而是通过其他委婉的方式间接的表达出来。多数农村父母认为,表扬孩子容易让孩子滋长骄傲心理,而“骄傲使人落后”,所以,农村父母不愿意对孩子的成绩给予客观的肯定。农村父母认为,对孩子的鞭策比鼓励重要,所以,家长多孩子的批评通常多过表扬。
(三)心理学的视野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从个体与群体中的个体角度,更加侧重的是群体中的个体,即更加重视的是使儿童如何让适应社会生活,而非个体个性的发展问题。农村的父母更认为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出于这样的潜意识,农村家长要求儿童学习的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爱好而鼓励孩子学习,而是因为“社会需求”所以要求孩子学习。
(四)社会学的视野
农村父母的自我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其子女的评价。所以,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期望有时非完全从子女的角度出发,而是处于家长对“社会潮流”的一种主观认识。农村父母十分热衷于为自己的孩子选专业、选学习内容,总是处心积虑的为孩子设计好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
四、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对于幼儿发展而言,家庭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就我国农村目前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教育实践而言,我们从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分析我国农村目前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娇生惯养,任性骄横。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不合理的要求,很容易使幼儿滋生任性、骄横、不讲道理的习惯,并在心理上的得到强化。
(2)保护过分,缺乏锻炼。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合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3)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不当。许多家长一味的望子成龙,但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过早为孩子定向,使孩子过早脱离童趣世界,极大的妨碍了他们健康的成长。
(4)家庭教育不同步。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事情,对孩子在园情况不闻不问,不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教育。
(5)过早进入“成人世界”。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是父母唯一的宝贝,玩乐缺乏儿童玩伴,丧失了同龄儿童的横向交往。整天处于长辈交往的纵向亲子关系之中,成人有意无意的灌输了许多成人的思维方法、语言和行为,把孩子过早的引入成人世界,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变得“幼年老成”。
(6)英才教育使家庭教育过早功利化。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前途可以按照家长的设计去实现的。盲目跟风上各种培训班。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结合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所以,针对以上问题,为更有利的做好家庭教育,我认为家长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托尔斯泰
家庭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教育环节,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全方位的老师。他们不仅要照顾儿童的生活,而且要承担起对子女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任。
2、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因为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所以应当密切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促进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如请家长来园参观了解幼儿的这一天的学习生活,在园表现,让家长观看幼儿在学校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3、尊重幼儿是爱护儿童的基础。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单一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应重视对现有阶段的教育,即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以幼儿的兴趣为第一导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幼儿潜在的天赋信号就能发现幼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4、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犹如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理智地对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妥善的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父母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启齿时父母往往会说:去去去小孩子家的问那么多干嘛或者是没看见我在忙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只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比如当父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做出回答时父母往往会做出模棱两可或者错误的回答,这不仅仅使幼儿失去一个观察事物的好机会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直接说出妈妈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查查书本或者电脑,不仅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5、鼓励是教育的法宝。父母在鼓励孩子的同时,要对孩子提出新的、可以达到的要求,并耐心的辅导孩子达到这个要求,这样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又有学习的目标,同时也能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这是孩子进步的基础。
6、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保持基本一致。中国有“严父慈母”之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亲和母亲的家庭角色以及对孩子的不同期望值和认识差异造成的。在核心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教养方式不同,孩子很容易养成“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惯,同时,也是分别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的主要原因。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得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的环境。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在农村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学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更应引导开展好早期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全面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充分挖掘大自然的充公人潜力,让农村家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福明:《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厚琐生:《幼儿家庭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农村父母;幼儿;家庭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共同的企盼。进入小学之前的幼儿阶段(3—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有了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同时又未能掌握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致使部分家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托给幼儿园。熟不知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种永恒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社会的起点。父母的爱好、言行、行为习惯对幼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家长的期望,爱抚,教育态度对幼儿的行为,性格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此为出发点,我认为更新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父母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也指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家庭教育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等。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感情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在人的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三、农村父母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理论视野
(一)经济学视野
中国的父母无论如何艰辛,也要挤出费用支付孩子在正规学校之余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会在孩子考试是比孩子还紧张地在校外守候。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得到的“回报”比较强烈,这种“回报”尤其体现在感情方面,因为中国传统有极为强烈的“家庭纽带情节”,尚且不论“养儿防老”的期望。所以从古至今,中国父母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求。农村父母为改变孩子命运,让孩子走出大山,这种心情尤为强烈。因此,农村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干预比较多,甚至有时候会帮孩子做一些他们认为“为孩子好”的决定。
(二)人类学的视野
中国是一个讲求和谐、含蓄的社会,人们最看重的是一种默契,而默契本身并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农村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所以农村父母即使心中对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也不会溢于言表,而是通过其他委婉的方式间接的表达出来。多数农村父母认为,表扬孩子容易让孩子滋长骄傲心理,而“骄傲使人落后”,所以,农村父母不愿意对孩子的成绩给予客观的肯定。农村父母认为,对孩子的鞭策比鼓励重要,所以,家长多孩子的批评通常多过表扬。
(三)心理学的视野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从个体与群体中的个体角度,更加侧重的是群体中的个体,即更加重视的是使儿童如何让适应社会生活,而非个体个性的发展问题。农村的父母更认为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出于这样的潜意识,农村家长要求儿童学习的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爱好而鼓励孩子学习,而是因为“社会需求”所以要求孩子学习。
(四)社会学的视野
农村父母的自我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其子女的评价。所以,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期望有时非完全从子女的角度出发,而是处于家长对“社会潮流”的一种主观认识。农村父母十分热衷于为自己的孩子选专业、选学习内容,总是处心积虑的为孩子设计好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
四、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对于幼儿发展而言,家庭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就我国农村目前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教育实践而言,我们从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分析我国农村目前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娇生惯养,任性骄横。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不合理的要求,很容易使幼儿滋生任性、骄横、不讲道理的习惯,并在心理上的得到强化。
(2)保护过分,缺乏锻炼。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合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3)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不当。许多家长一味的望子成龙,但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过早为孩子定向,使孩子过早脱离童趣世界,极大的妨碍了他们健康的成长。
(4)家庭教育不同步。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事情,对孩子在园情况不闻不问,不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教育。
(5)过早进入“成人世界”。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是父母唯一的宝贝,玩乐缺乏儿童玩伴,丧失了同龄儿童的横向交往。整天处于长辈交往的纵向亲子关系之中,成人有意无意的灌输了许多成人的思维方法、语言和行为,把孩子过早的引入成人世界,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变得“幼年老成”。
(6)英才教育使家庭教育过早功利化。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前途可以按照家长的设计去实现的。盲目跟风上各种培训班。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结合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所以,针对以上问题,为更有利的做好家庭教育,我认为家长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托尔斯泰
家庭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教育环节,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全方位的老师。他们不仅要照顾儿童的生活,而且要承担起对子女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任。
2、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因为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所以应当密切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促进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如请家长来园参观了解幼儿的这一天的学习生活,在园表现,让家长观看幼儿在学校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3、尊重幼儿是爱护儿童的基础。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单一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应重视对现有阶段的教育,即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以幼儿的兴趣为第一导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幼儿潜在的天赋信号就能发现幼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4、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犹如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理智地对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妥善的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父母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启齿时父母往往会说:去去去小孩子家的问那么多干嘛或者是没看见我在忙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只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比如当父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做出回答时父母往往会做出模棱两可或者错误的回答,这不仅仅使幼儿失去一个观察事物的好机会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直接说出妈妈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查查书本或者电脑,不仅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5、鼓励是教育的法宝。父母在鼓励孩子的同时,要对孩子提出新的、可以达到的要求,并耐心的辅导孩子达到这个要求,这样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又有学习的目标,同时也能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这是孩子进步的基础。
6、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保持基本一致。中国有“严父慈母”之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亲和母亲的家庭角色以及对孩子的不同期望值和认识差异造成的。在核心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教养方式不同,孩子很容易养成“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惯,同时,也是分别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的主要原因。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得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的环境。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在农村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学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更应引导开展好早期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全面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充分挖掘大自然的充公人潜力,让农村家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福明:《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厚琐生:《幼儿家庭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