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强化默读能力训练,为群文阅读插上翅膀
【作者】 王 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多篇”,阅读形式的变化,意味着“教”的改变。“自主阅读、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群文阅读的三大环节都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强化默读能力的训练,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也是群文阅读实验初期的训练重点。本文从学生默读能力现状分析和默读能力训练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结合群文阅读,强化学生默读能力训练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默读能力;训练;群文阅读
镜头一:四川省群文阅读项目启动培训会,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钟雪晴老师,上了一堂展示课《谈刘备》,短短四十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了八个文本,通过交流、分享、集体建构,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感悟刘备有些有肉的英雄形象。教师巧妙的教学环节组合、机智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注认真,交流分享的敏捷思维、连珠妙语,赢得了参会代表的阵阵掌声。老师们想:“原来群文阅读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和学生学习可以如此轻松惬意。”
镜头二:宜宾市三江学校四年级5班,笔者尝试的第一堂群文阅读课《聊聊友情》,教师用晨诵时读过的儿童诗《朋友》引出一组关于友情的儿童诗,分两个阶段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分享。时间飞快的过去了,可学生们完全跟不上老师预设的环节,比较阅读,找出诗歌的关联等仅仅停留在表面,不少学生一眼茫然,无奈之下老师只能一讲了之,根本谈不上集体建构、达成共识。面对这次失败的尝试,孩子们说:“老师,一堂课要读几首诗,给我们的时间太少了,没有时间思考。”
思索:试问,为什么两堂群文阅读课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我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自主的真实的阅读方式,学生还很欠缺。从“一篇”到“一群”的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群文阅读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课堂上,师生必须依据读物的不同性质,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进行更为实用的“生活化”阅读。这种阅读是实现群文阅读“自主阅读、师生交流、集体建构”等基本特征的基础,笔者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尝试后,发现强化默读能力的训练,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也是群文阅读实验初期的训练重点。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会朗读需要200小时,学会默读需要2000小时。由此可见,阅读中的默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的大量的训练。因此笔者结合学校群文阅读实验开展了“小学生默读能力训练”的小课题研究。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在群文阅读中主要是通过无声阅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默读来实现的。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默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默读习惯差,默读速度慢,“读”与“思”严重分离等方面。教师对默读的要求仅限于默读的表面迹象,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而缺乏实质性要求,即默读技能发展的客观标志——识记、理解、速度、评价。而学生的默读速度,默读中的思维活动,有效理解,有效运用能力则需要在常态教学中逐步形成,最终实现“得益于课外”,但必须“得法于课内”。群文阅读的实践为默读技能“得法于课内”搭建了平台。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默读习惯的养成。
1.重视默读外显要求的训练
群文阅读课上巧妙安排默读训练,落实默读的外显要求。首先要明确默读的要求,告诉学生默读要不出声、不指读,同时摆脱自己的心读。其次在语文课堂中要多安排默读的训练环节,让学生习得方法,并且能经常运用,让默读的习惯在不知不觉的提醒中逐步养成。
2.营造有利的默读环境
我校每天中午2:10分-2:30分为安排了20分钟午读课,教师充分利用午读时间用心营造阅读的氛围。教师带头默读,让孩子养成静静地看书的习惯,训练学生默读。
3.培养默读的专注性和默读的持久性
群文阅读课时,设计以词的短语为单位的默读训练,通过PPT出示一些句子指导学生学习阶梯默读,默读时先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看,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再再现,从而摆脱一字一字认读的初级阅读方法。再抓句子的主干进行默读训练,知道句子讲的是什么?然后是在默读过程中迅速抓住长句中的关键语。例如:“故事里的巧妙结局”中的选文《摩尔根掉井里去了》中的句子,抓住词组和主干,用几个停顿就可以完成。
阶梯一“这时,黑漆漆的井里传来了摩尔根‘哇哇哇’的声音。”
阶梯二“这时,黑漆漆的井里传来了摩尔根‘哇哇哇’的声音。”
主干:井里传来声音
2.“三步读书法”促思维
有效默读强调的是思维在场的阅读,使默读与思考行影相随,追求在一定速度上的思维运动。
第一步:读题-猜测推理
我们可让学生学习看到题目猜测大概内容,带着问题默读,学习读了一半能推理下面的内容,使默读和思考相结合。经常训练学生见题而疑,读文推理,使学生的脑筋转得飞快,阅读就事半而功倍了。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经常让学生聊聊看到这里,你刚才的那些猜想已经印证了,你又从哪句话哪个词中有了新的想法一样猜测推理成为一种习惯。
例如:在“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先用一个词语形容心目中的狐狸,再请学生看文本题目猜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狐狸会不会有所不同?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展开猜测,促使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内容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更为丰富而深入的理解。
第二步:品读-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一步步读懂文章,感悟语言,成为一个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例如:在“谈刘备”一组的群文阅读中,围绕议题“刘备是英雄吗?”开展的自主阅读,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材料,从《先主少时》《桃园结义》《三顾茅庐》选文中,感受到刘备的雄心壮志,求贤若渴的英雄气概,但在《兴兵复仇》等选文中,又产生疑问,引起思考。默读就是一个设疑、解疑、再产生新疑问,再解疑的过程。
第三步:再读-反思回文
一篇(组)文章的阅读完毕,并不代表思考的结束。再次默读,思考一系列问题。能从中习得作者的精妙之处。
以《故事里巧妙的结局》为例,学完这组文章之后,不是扔到一边,而是再思考,这组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这些巧妙的结局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是否需要再回到文本中去再一次的默读?如此思考能使思维变得深刻,还能从中习得文本的精妙之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3. “持续默读法”重强化
有效的默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的大量的训练。而持续默读是最适合学生有效默读能力养成的操练方法。持续默读即老师和学生一起默读,每天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默读,并且能坚持不懈。为了强化训练,我在班级开展了午读时光,师生同读;阅读课后,好书漂流;图书银行,交流共享;班级QQ群,交流感受。
在这一学期中,我借助群文阅读课重视默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默读速度、默读习惯、默读方法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多数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能保持思维在场,并在较短的时间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把握文本结构,能够潜心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分享,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群文阅读集体建构、达成共识。正是这样扎实地开展默读能力的强化训练,为群文阅读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 王雁玲.《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6期
2.王昌超.《新课堂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与启示》.《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4月
3. 朱怀斌.《浅谈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全国教师基础教育论文集《教育学》,2002年12月.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默读能力;训练;群文阅读
镜头一:四川省群文阅读项目启动培训会,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钟雪晴老师,上了一堂展示课《谈刘备》,短短四十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了八个文本,通过交流、分享、集体建构,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感悟刘备有些有肉的英雄形象。教师巧妙的教学环节组合、机智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注认真,交流分享的敏捷思维、连珠妙语,赢得了参会代表的阵阵掌声。老师们想:“原来群文阅读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和学生学习可以如此轻松惬意。”
镜头二:宜宾市三江学校四年级5班,笔者尝试的第一堂群文阅读课《聊聊友情》,教师用晨诵时读过的儿童诗《朋友》引出一组关于友情的儿童诗,分两个阶段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分享。时间飞快的过去了,可学生们完全跟不上老师预设的环节,比较阅读,找出诗歌的关联等仅仅停留在表面,不少学生一眼茫然,无奈之下老师只能一讲了之,根本谈不上集体建构、达成共识。面对这次失败的尝试,孩子们说:“老师,一堂课要读几首诗,给我们的时间太少了,没有时间思考。”
思索:试问,为什么两堂群文阅读课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我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自主的真实的阅读方式,学生还很欠缺。从“一篇”到“一群”的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群文阅读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课堂上,师生必须依据读物的不同性质,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进行更为实用的“生活化”阅读。这种阅读是实现群文阅读“自主阅读、师生交流、集体建构”等基本特征的基础,笔者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尝试后,发现强化默读能力的训练,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也是群文阅读实验初期的训练重点。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会朗读需要200小时,学会默读需要2000小时。由此可见,阅读中的默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的大量的训练。因此笔者结合学校群文阅读实验开展了“小学生默读能力训练”的小课题研究。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在群文阅读中主要是通过无声阅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默读来实现的。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默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默读习惯差,默读速度慢,“读”与“思”严重分离等方面。教师对默读的要求仅限于默读的表面迹象,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而缺乏实质性要求,即默读技能发展的客观标志——识记、理解、速度、评价。而学生的默读速度,默读中的思维活动,有效理解,有效运用能力则需要在常态教学中逐步形成,最终实现“得益于课外”,但必须“得法于课内”。群文阅读的实践为默读技能“得法于课内”搭建了平台。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默读习惯的养成。
1.重视默读外显要求的训练
群文阅读课上巧妙安排默读训练,落实默读的外显要求。首先要明确默读的要求,告诉学生默读要不出声、不指读,同时摆脱自己的心读。其次在语文课堂中要多安排默读的训练环节,让学生习得方法,并且能经常运用,让默读的习惯在不知不觉的提醒中逐步养成。
2.营造有利的默读环境
我校每天中午2:10分-2:30分为安排了20分钟午读课,教师充分利用午读时间用心营造阅读的氛围。教师带头默读,让孩子养成静静地看书的习惯,训练学生默读。
3.培养默读的专注性和默读的持久性
群文阅读课时,设计以词的短语为单位的默读训练,通过PPT出示一些句子指导学生学习阶梯默读,默读时先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看,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再再现,从而摆脱一字一字认读的初级阅读方法。再抓句子的主干进行默读训练,知道句子讲的是什么?然后是在默读过程中迅速抓住长句中的关键语。例如:“故事里的巧妙结局”中的选文《摩尔根掉井里去了》中的句子,抓住词组和主干,用几个停顿就可以完成。
阶梯一“这时,黑漆漆的井里传来了摩尔根‘哇哇哇’的声音。”
阶梯二“这时,黑漆漆的井里传来了摩尔根‘哇哇哇’的声音。”
主干:井里传来声音
2.“三步读书法”促思维
有效默读强调的是思维在场的阅读,使默读与思考行影相随,追求在一定速度上的思维运动。
第一步:读题-猜测推理
我们可让学生学习看到题目猜测大概内容,带着问题默读,学习读了一半能推理下面的内容,使默读和思考相结合。经常训练学生见题而疑,读文推理,使学生的脑筋转得飞快,阅读就事半而功倍了。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经常让学生聊聊看到这里,你刚才的那些猜想已经印证了,你又从哪句话哪个词中有了新的想法一样猜测推理成为一种习惯。
例如:在“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先用一个词语形容心目中的狐狸,再请学生看文本题目猜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狐狸会不会有所不同?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展开猜测,促使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内容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更为丰富而深入的理解。
第二步:品读-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一步步读懂文章,感悟语言,成为一个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例如:在“谈刘备”一组的群文阅读中,围绕议题“刘备是英雄吗?”开展的自主阅读,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材料,从《先主少时》《桃园结义》《三顾茅庐》选文中,感受到刘备的雄心壮志,求贤若渴的英雄气概,但在《兴兵复仇》等选文中,又产生疑问,引起思考。默读就是一个设疑、解疑、再产生新疑问,再解疑的过程。
第三步:再读-反思回文
一篇(组)文章的阅读完毕,并不代表思考的结束。再次默读,思考一系列问题。能从中习得作者的精妙之处。
以《故事里巧妙的结局》为例,学完这组文章之后,不是扔到一边,而是再思考,这组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这些巧妙的结局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是否需要再回到文本中去再一次的默读?如此思考能使思维变得深刻,还能从中习得文本的精妙之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3. “持续默读法”重强化
有效的默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的大量的训练。而持续默读是最适合学生有效默读能力养成的操练方法。持续默读即老师和学生一起默读,每天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默读,并且能坚持不懈。为了强化训练,我在班级开展了午读时光,师生同读;阅读课后,好书漂流;图书银行,交流共享;班级QQ群,交流感受。
在这一学期中,我借助群文阅读课重视默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默读速度、默读习惯、默读方法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多数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能保持思维在场,并在较短的时间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把握文本结构,能够潜心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分享,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群文阅读集体建构、达成共识。正是这样扎实地开展默读能力的强化训练,为群文阅读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 王雁玲.《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6期
2.王昌超.《新课堂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与启示》.《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4月
3. 朱怀斌.《浅谈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全国教师基础教育论文集《教育学》,2002年12月.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