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整合数学教材,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作者】 次仁珍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锡钦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在到处提倡要在数学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改变教师的授课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应该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每位教师对以上观点基本上是认同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少教师也感到困惑——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更多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必不可少的要耗费较多的时间。特别是现在的课堂,授课时间却由原来的每星期五节课变为现在的四节课,每堂课由原来的40分钟变为现在的35分钟,不少教师就担心会不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不会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
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实际存在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把持着课堂进行“满堂灌”的现象,为学生的探究与研讨腾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从教材方面下功夫,依据生本教育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原则,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突出教学内容主干,为学生营造一个既有独立探究又有相互研讨的学习氛围。
1.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构建
知识在人脑中不是被简单地叠加和堆积的,而是以某一种特定的结构储存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习的正向迁移;有利于对学科的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
2.自整体到局部地开展问题研究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教学。为了“启发”学生,往往把问题割得很碎,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小步子的推进,造成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们要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开展问题研究。学生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1)大单元之间的整合
《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数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相互相承的两部分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三年级学习,而《分数的意义》安排在四年级学习,往往容易使初学者把它们的关系割裂开来。其实这两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整体。两部分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华应龙校长说的好,单位“1”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早在一年级我们就已经学会了,但即使是这个难点,在前面所学整数的铺垫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掌握。个别思路不全面的同学,在小组研讨时,也是“一点就破”,顺利掌握了。
(2)小单元之间的整合
二年级再讲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口诀,可和表内乘法(二)这一单元作一些整合。这样整合虽然与教材的顺序有出入,但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知规律,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的,交替使用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突破了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单元内部知识的整合
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同一单元的某些知识,教师有时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做一些整合,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如:杭州之行,我们听了一节三角形的认识,斯苗儿老师就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大胆突破,把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高放在一起进行讲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也不错。我们可以看出整合部分单元中的内容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把各单元有联系、比较适合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由此看来,整合教学内容与开展课内研讨是相互依赖、相互相承的。整合教学内容是为了突出知识体系的主干,使教师的讲授高效低耗,从而腾出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与研讨,并以此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反过来,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与研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整合教学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教师的讲授时间越来越少,“教是为了不教”得以实现。
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实际存在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把持着课堂进行“满堂灌”的现象,为学生的探究与研讨腾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从教材方面下功夫,依据生本教育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原则,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突出教学内容主干,为学生营造一个既有独立探究又有相互研讨的学习氛围。
1.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构建
知识在人脑中不是被简单地叠加和堆积的,而是以某一种特定的结构储存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习的正向迁移;有利于对学科的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
2.自整体到局部地开展问题研究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教学。为了“启发”学生,往往把问题割得很碎,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小步子的推进,造成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们要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开展问题研究。学生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1)大单元之间的整合
《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数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相互相承的两部分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三年级学习,而《分数的意义》安排在四年级学习,往往容易使初学者把它们的关系割裂开来。其实这两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整体。两部分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华应龙校长说的好,单位“1”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早在一年级我们就已经学会了,但即使是这个难点,在前面所学整数的铺垫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掌握。个别思路不全面的同学,在小组研讨时,也是“一点就破”,顺利掌握了。
(2)小单元之间的整合
二年级再讲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口诀,可和表内乘法(二)这一单元作一些整合。这样整合虽然与教材的顺序有出入,但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知规律,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的,交替使用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突破了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单元内部知识的整合
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同一单元的某些知识,教师有时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做一些整合,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如:杭州之行,我们听了一节三角形的认识,斯苗儿老师就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大胆突破,把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高放在一起进行讲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也不错。我们可以看出整合部分单元中的内容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把各单元有联系、比较适合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由此看来,整合教学内容与开展课内研讨是相互依赖、相互相承的。整合教学内容是为了突出知识体系的主干,使教师的讲授高效低耗,从而腾出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与研讨,并以此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反过来,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与研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整合教学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教师的讲授时间越来越少,“教是为了不教”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