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常态教育中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四个维度
【作者】 周爱莲
【机构】 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湖边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除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悟和体验,掌握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但是什么是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有没有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但后面两个问题却是是我们比较困惑却必须研究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中要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就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讨论,学生讨论的多了、自主学习的多了,考试的时候考的知识没讲到怎么办,没训练到怎么办,会影响教学成绩,所以上课时宁愿自己多讲一点。时间长了,学生只会被动学习,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越来越丧失,能力提升就变得不切实际了。
提升能力真的会和提高成绩相冲突吗?我困惑了很久。但是《中国教师报》上一篇文章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提升能力和提高成绩不相冲突,而是相得益彰。
这篇文章是《孩子的学习更给力——辽宁省实验学校“提升学习力”研究实践纪实》。从文章中看出,这个学校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作为研究课题,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制定实施方案,设计了各科学习能力整合培养的重点路线图。比如一、二年级重点训练培养注意力和记忆力;三、四年级重点训练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五、六年级重点训练培养实践力和思考力;七、八、九年级重点训练培养创造力和人格力。注重研究更注重实践,尤其是把提升学习能力放在常态课中,很值得我们学习,里面提到的各种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我很欣赏辽宁省实验学校校长孟宪彬倡导的那种办学理念:始于欲学,注重自学,关注乐学,有效导学,解决学会,实现会学”。这种模式就是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展示为主,让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的学堂,使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中也可以实现这种提升,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相反,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可见,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会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直观的感悟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的教材设计,重视人文性,重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很注重趣味性。这都为我们教学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比如一年级的《比一比》,看到那可爱的动物,丰富的色彩,生动的故事直接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问、敢思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活跃、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与积极思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多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多鼓励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在上五、六年级的课时,我会根据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后,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现、探究。
三、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谈起来很抽象,甚至在评价时也没有一个统一去衡量的标准,但……这却是孩子学习的必备要素。根据笔者从教十余年的教学经历来讲,虽然思维能力的不具体,但训练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的。
比如:
(一):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在逐步的提升中,有时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这不仅有碍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更加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
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如将“24的因数有哪些?”变换成叙述形式是(1)能整除24的数有哪些?(2)24是哪些数的倍数?等等。它的表达形式虽然变了,但对因数的本质“整除”始终存在,通过做一道题开发一大片同类的题,使学生思维灵活多变,应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训练。
(二):鼓励学生创编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见识面狭小,参加的课外活动较少,因此比较缺乏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多鼓励学生对练习题进行创编,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编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从创编计算题、看图编应用题、看算是编题这三个方面让学生大胆创编。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线段图让学生看图编自己喜欢的应用题。通过这样的看图编题训练,不仅能启发学生解题思路,而且还能使学生利用图形形象、直观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指导学习方法
指导学习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低年级重点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觉得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表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除了观察,我也比较注意实践操作。比如:在中低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借用孟宪彬校长的话说,“学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干成的,它应该是学校的长期教育活动,是原汁原味的常态教育活动。”一切贵在平常的点滴中实践与提升。
但是什么是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有没有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但后面两个问题却是是我们比较困惑却必须研究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中要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就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讨论,学生讨论的多了、自主学习的多了,考试的时候考的知识没讲到怎么办,没训练到怎么办,会影响教学成绩,所以上课时宁愿自己多讲一点。时间长了,学生只会被动学习,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越来越丧失,能力提升就变得不切实际了。
提升能力真的会和提高成绩相冲突吗?我困惑了很久。但是《中国教师报》上一篇文章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提升能力和提高成绩不相冲突,而是相得益彰。
这篇文章是《孩子的学习更给力——辽宁省实验学校“提升学习力”研究实践纪实》。从文章中看出,这个学校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作为研究课题,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制定实施方案,设计了各科学习能力整合培养的重点路线图。比如一、二年级重点训练培养注意力和记忆力;三、四年级重点训练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五、六年级重点训练培养实践力和思考力;七、八、九年级重点训练培养创造力和人格力。注重研究更注重实践,尤其是把提升学习能力放在常态课中,很值得我们学习,里面提到的各种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我很欣赏辽宁省实验学校校长孟宪彬倡导的那种办学理念:始于欲学,注重自学,关注乐学,有效导学,解决学会,实现会学”。这种模式就是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展示为主,让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的学堂,使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中也可以实现这种提升,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相反,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可见,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会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直观的感悟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的教材设计,重视人文性,重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很注重趣味性。这都为我们教学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比如一年级的《比一比》,看到那可爱的动物,丰富的色彩,生动的故事直接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问、敢思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活跃、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与积极思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多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多鼓励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在上五、六年级的课时,我会根据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后,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现、探究。
三、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谈起来很抽象,甚至在评价时也没有一个统一去衡量的标准,但……这却是孩子学习的必备要素。根据笔者从教十余年的教学经历来讲,虽然思维能力的不具体,但训练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的。
比如:
(一):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在逐步的提升中,有时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这不仅有碍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更加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
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如将“24的因数有哪些?”变换成叙述形式是(1)能整除24的数有哪些?(2)24是哪些数的倍数?等等。它的表达形式虽然变了,但对因数的本质“整除”始终存在,通过做一道题开发一大片同类的题,使学生思维灵活多变,应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训练。
(二):鼓励学生创编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见识面狭小,参加的课外活动较少,因此比较缺乏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多鼓励学生对练习题进行创编,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编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从创编计算题、看图编应用题、看算是编题这三个方面让学生大胆创编。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线段图让学生看图编自己喜欢的应用题。通过这样的看图编题训练,不仅能启发学生解题思路,而且还能使学生利用图形形象、直观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指导学习方法
指导学习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低年级重点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觉得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表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除了观察,我也比较注意实践操作。比如:在中低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借用孟宪彬校长的话说,“学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干成的,它应该是学校的长期教育活动,是原汁原味的常态教育活动。”一切贵在平常的点滴中实践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