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马素敏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五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良好的朗读教学规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规范朗读教学全程各个环节的教学行为。它能引导并帮助每位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课堂朗读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老师正确引导下,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低年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是小学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把“朗读课文”作为每课的首要作业,凸显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识字量又有限,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情感丰富,爱表现,善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阅读,让学生建立阅读与事物表象的联系。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用课文中的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他们脑海中的生活画面和生活经验,激起他们对美好情景的向往。例如:指导《雷雨》(人教版第四册)一文朗读中,通过“压、垂”两个动词的动作演示,让学生利用已有生活体验去感知雷雨前,乌云的沉重及蜘蛛逃得急,逃得快,真实的感受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这时,顺势指导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这阶段的朗读要求不可过高,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正确认读,读得连贯,读得流畅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地阅读态度和优良的注意品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朗读容易把字、词从句中割裂开来,朗读起来一字一顿,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可以适当的范读、引读;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2、中年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渡,学生刚接触到阅读教学时,会不太习惯,这时教师应从读书的姿势到读书的要求逐步指导,养成一手拿书一手拿笔、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可以先带学生练习一段时间,然后放手让学生实际演练并适当指导、点拨。让学生慢慢学会带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特级教师王雷英老师教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第七册)一文时,对该课的朗读教学是这样进行诠释的,一读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二读认识文中新字词,解决读音、识字问题。三读找课文中手术部分读,思考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通过找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有了再次默读,朗读的时间,教师随机落实句中的字、词,挖掘深层内涵情感,加深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再从词到句,有感情朗读句子,其实,这时的朗读,学生早已真情流露,感动之情不言而喻了。这种回旋式的朗读教学,从段到句再到词,最后回段通理同情,朗读教学流畅、扎实、拳拳到肉,锤锤有声。
3、高年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学段应在中年级基础上不断累积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增加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不仅要能在老师帮助、指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还要能有自己独到见地,读出自己独特的味道。
从对各学段学生的朗读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从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和序列。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水平的特点,逐步提高朗读难度,朗读要求逐渐严格。教师应把握全局,不能按照个人喜好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难度。摸清学生学习的规律,适时点拨,每次训练也应体现层次,朗读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丑小鸭”都有机会登台亮相,成为“白天鹅”。并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准确地把握朗读训练的目标,达到一定要求再适当提高难度,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比如:从二年级升至三年级,能自己读顺文章了,那么就再提速度,有了速度再要求边读边想,抑或学会快速地默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二、重视朗读习惯的培养
1、我能认认真真读
学生读书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我们在一年级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就必须要求他们:不可添一字,不可减一字,也不可改一字。要把每一个字看清楚,把每一个字读清楚、读准确,读响亮,做到“字字清晰,字正腔圆”。
2、我能边读边思考
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这样能改变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倾向。朗读课文前,应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科学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思考题,向学生明确交代。让学生能一边读一边想,逐渐掌握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了总的了解后,做出答案。这期间,要强调学生反复地朗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对课文内容就理解得越深,问题便能回答得更深刻、更全面。
3、我能注意标点
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朗读中,学生能认识逗号、问号、句号、分号和破折号等各种标点,清楚并注意它们的停顿和语气,并能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认识和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等句式的读法,学会了这些必要的朗读技巧,就可以大大减少唱读现象,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可以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例如:《桂林山水》(人教版第九册)一课中有一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句子中有分号,逗号,句号三种标点符号,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个句子分为几个大部分?怎么看出来的?”(生答:三大部分,通过两个分号表达出来。)三部分的内容又可各分为几小部分?用什么标点表示?(生答:各分为两小部分,用逗号表示。)朗读的时候,让学生在逗号后面作较小的停顿,在分号后面作较大的停顿,以显示出句子的结构层次。
再如,《小英雄雨来》(人教版第九册)一课中有三句文字相同的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第一句和第三句句中没有用破折号,而第二句各词之间却用了五处破折号。教师如果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变化,不仅可以更深入地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掌握破折号的用法。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低年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是小学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把“朗读课文”作为每课的首要作业,凸显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识字量又有限,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情感丰富,爱表现,善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阅读,让学生建立阅读与事物表象的联系。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用课文中的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他们脑海中的生活画面和生活经验,激起他们对美好情景的向往。例如:指导《雷雨》(人教版第四册)一文朗读中,通过“压、垂”两个动词的动作演示,让学生利用已有生活体验去感知雷雨前,乌云的沉重及蜘蛛逃得急,逃得快,真实的感受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这时,顺势指导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这阶段的朗读要求不可过高,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正确认读,读得连贯,读得流畅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地阅读态度和优良的注意品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朗读容易把字、词从句中割裂开来,朗读起来一字一顿,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可以适当的范读、引读;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2、中年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渡,学生刚接触到阅读教学时,会不太习惯,这时教师应从读书的姿势到读书的要求逐步指导,养成一手拿书一手拿笔、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可以先带学生练习一段时间,然后放手让学生实际演练并适当指导、点拨。让学生慢慢学会带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特级教师王雷英老师教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第七册)一文时,对该课的朗读教学是这样进行诠释的,一读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二读认识文中新字词,解决读音、识字问题。三读找课文中手术部分读,思考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通过找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有了再次默读,朗读的时间,教师随机落实句中的字、词,挖掘深层内涵情感,加深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再从词到句,有感情朗读句子,其实,这时的朗读,学生早已真情流露,感动之情不言而喻了。这种回旋式的朗读教学,从段到句再到词,最后回段通理同情,朗读教学流畅、扎实、拳拳到肉,锤锤有声。
3、高年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学段应在中年级基础上不断累积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增加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不仅要能在老师帮助、指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还要能有自己独到见地,读出自己独特的味道。
从对各学段学生的朗读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从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和序列。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水平的特点,逐步提高朗读难度,朗读要求逐渐严格。教师应把握全局,不能按照个人喜好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难度。摸清学生学习的规律,适时点拨,每次训练也应体现层次,朗读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丑小鸭”都有机会登台亮相,成为“白天鹅”。并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准确地把握朗读训练的目标,达到一定要求再适当提高难度,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比如:从二年级升至三年级,能自己读顺文章了,那么就再提速度,有了速度再要求边读边想,抑或学会快速地默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二、重视朗读习惯的培养
1、我能认认真真读
学生读书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我们在一年级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就必须要求他们:不可添一字,不可减一字,也不可改一字。要把每一个字看清楚,把每一个字读清楚、读准确,读响亮,做到“字字清晰,字正腔圆”。
2、我能边读边思考
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这样能改变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倾向。朗读课文前,应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科学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思考题,向学生明确交代。让学生能一边读一边想,逐渐掌握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了总的了解后,做出答案。这期间,要强调学生反复地朗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对课文内容就理解得越深,问题便能回答得更深刻、更全面。
3、我能注意标点
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朗读中,学生能认识逗号、问号、句号、分号和破折号等各种标点,清楚并注意它们的停顿和语气,并能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认识和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等句式的读法,学会了这些必要的朗读技巧,就可以大大减少唱读现象,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可以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例如:《桂林山水》(人教版第九册)一课中有一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句子中有分号,逗号,句号三种标点符号,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个句子分为几个大部分?怎么看出来的?”(生答:三大部分,通过两个分号表达出来。)三部分的内容又可各分为几小部分?用什么标点表示?(生答:各分为两小部分,用逗号表示。)朗读的时候,让学生在逗号后面作较小的停顿,在分号后面作较大的停顿,以显示出句子的结构层次。
再如,《小英雄雨来》(人教版第九册)一课中有三句文字相同的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第一句和第三句句中没有用破折号,而第二句各词之间却用了五处破折号。教师如果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变化,不仅可以更深入地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掌握破折号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