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寻
【作者】 丁玖云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镇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物理教学,不仅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还能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促进主动参与。实践中,我们可用学生认知矛盾、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创设。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题情境 创设
古人常说“学起于思贵有疑”,而我们现行学生大多不愿主动思维,质疑学习,需要教师引发触动,才能走上思考之路。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落实到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来触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思维学习。因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了教师的常用手段,初中物理也不自觉地把这一手段用到了实践教学中。但是创设的方法还有限,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研究,并创新创设策略,让更多的问题情境载体跃然课堂,为学生科学素养又好又快提升服务。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物理教学,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学生认知矛盾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
所谓矛盾型问题,就是指利用相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发生激烈冲突,让学生认识矛盾激发,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认知冲突,导致一种紧张感,学生必然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例如在“探究两灯泡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时,学生的观点就是闭合开关,灯泡越靠近电池正极的电流越大,越到负极越小。教学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先讨论,表明自身对此问题的初步认识,然后再分组实验,用电流表分别测出各处的电流大小,得出实现结论。然后教师再提问题,促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先后看法产生矛盾。通过问题冲突的提出和解决,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以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作出发展性的评价,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潜能充分发挥,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
物理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就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即物理知识现实来创设生活情境,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广泛的实用性和生活的普遍性。例如在教学“浮力”时,教材上举出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的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浸没在水中的皮球、乒乓球能浮上来的等现象,这些虽是源于生活的例子,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都有所感知,如果我们教学时能以此为例开展,势必缺乏趣味性。不防我们用儿童吃胶囊药物的事例来引发浮力这一物理概念出来。于是,我们可用陈述性语言创设情境:通常人们吃药片时,往往是把药片放进嘴里喝一口水,然后再仰头咽下药片。3~7岁的儿童在吃带胶囊的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时,也是先把胶囊放进嘴里,喝一口水然后仰头咽胶囊。然而,绝大部分儿童反映咽不下去,说胶囊向上“跑”。这说明胶囊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怎么办呢?有同学提出,把胶囊掰开,让儿童吃其中的药粉即可。但是,这是不对的,因为胶囊类的药物往往味道很苦,儿童拒绝服用。什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服用这类药物时,让儿童低头咽胶囊。道理在于:当儿童低头时,其喉咙在口腔中水的上方,此时胶囊在水中仍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当胶囊到达喉咙时,儿童稍一用力便可将胶囊服下。儿童非常乐意用此方法服用胶囊类药物。一般来说,学生对浮力的感性认识是较为丰富的。但是,他们平常既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过仔细的观察,更没有进行过分析。在教学时,我们运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现象,促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想知道而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思维,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利用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梯度型问题情境
所谓梯度型问题情境,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通过层层深入的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接近问题的实质,从而理解、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建构。例如在教学“比热容”这一课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思考这样的一系列问题:①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应怎么办?③从观察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④你说应当用怎样的概念反映这个物理事实呢?⑤你能说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吗?⑥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你能给比热容下一个定义吗?这样,通过一连串的拾阶而上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在这儿我们应注意,我们在所设计的演示实验应以“趣、疑、难”为诱因,趣中设疑,疑中有难,才能将学生置入问题情境的深度思考中,从而激发他们不断地向未知探索。
四、利用学生好强心理创设辩论型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心理。利用这点,我们可在教学中创设辩论型问题情境,通过以问激发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来达到生生交流研讨的目的。实践中,我们可故意设 错立疑,让学生形成正反两个阵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争论中撞击思维的火花,产生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口才,又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这需要我们精心设置“问话”,尽量不要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无思考价值的等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分析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辩论中敢于表达自身观点,善于提出疑问,最后引导学生在讨论归纳总结出结论。在这样的交流中,让每个人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通过讨论争辩,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在交换意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
虽然,创设问题情意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从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不能仅仅为了问学生而提出问题,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制造”课堂气氛而问学生问题。课堂问题不在多,而在精,在是否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2]丁志宏,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
[3]巫蓝,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题情境 创设
古人常说“学起于思贵有疑”,而我们现行学生大多不愿主动思维,质疑学习,需要教师引发触动,才能走上思考之路。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落实到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来触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思维学习。因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了教师的常用手段,初中物理也不自觉地把这一手段用到了实践教学中。但是创设的方法还有限,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研究,并创新创设策略,让更多的问题情境载体跃然课堂,为学生科学素养又好又快提升服务。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物理教学,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学生认知矛盾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
所谓矛盾型问题,就是指利用相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发生激烈冲突,让学生认识矛盾激发,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认知冲突,导致一种紧张感,学生必然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例如在“探究两灯泡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时,学生的观点就是闭合开关,灯泡越靠近电池正极的电流越大,越到负极越小。教学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先讨论,表明自身对此问题的初步认识,然后再分组实验,用电流表分别测出各处的电流大小,得出实现结论。然后教师再提问题,促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先后看法产生矛盾。通过问题冲突的提出和解决,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以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作出发展性的评价,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潜能充分发挥,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
物理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就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即物理知识现实来创设生活情境,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广泛的实用性和生活的普遍性。例如在教学“浮力”时,教材上举出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的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浸没在水中的皮球、乒乓球能浮上来的等现象,这些虽是源于生活的例子,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都有所感知,如果我们教学时能以此为例开展,势必缺乏趣味性。不防我们用儿童吃胶囊药物的事例来引发浮力这一物理概念出来。于是,我们可用陈述性语言创设情境:通常人们吃药片时,往往是把药片放进嘴里喝一口水,然后再仰头咽下药片。3~7岁的儿童在吃带胶囊的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时,也是先把胶囊放进嘴里,喝一口水然后仰头咽胶囊。然而,绝大部分儿童反映咽不下去,说胶囊向上“跑”。这说明胶囊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怎么办呢?有同学提出,把胶囊掰开,让儿童吃其中的药粉即可。但是,这是不对的,因为胶囊类的药物往往味道很苦,儿童拒绝服用。什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服用这类药物时,让儿童低头咽胶囊。道理在于:当儿童低头时,其喉咙在口腔中水的上方,此时胶囊在水中仍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当胶囊到达喉咙时,儿童稍一用力便可将胶囊服下。儿童非常乐意用此方法服用胶囊类药物。一般来说,学生对浮力的感性认识是较为丰富的。但是,他们平常既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过仔细的观察,更没有进行过分析。在教学时,我们运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现象,促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想知道而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思维,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利用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梯度型问题情境
所谓梯度型问题情境,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通过层层深入的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接近问题的实质,从而理解、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建构。例如在教学“比热容”这一课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思考这样的一系列问题:①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应怎么办?③从观察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④你说应当用怎样的概念反映这个物理事实呢?⑤你能说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吗?⑥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你能给比热容下一个定义吗?这样,通过一连串的拾阶而上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在这儿我们应注意,我们在所设计的演示实验应以“趣、疑、难”为诱因,趣中设疑,疑中有难,才能将学生置入问题情境的深度思考中,从而激发他们不断地向未知探索。
四、利用学生好强心理创设辩论型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心理。利用这点,我们可在教学中创设辩论型问题情境,通过以问激发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来达到生生交流研讨的目的。实践中,我们可故意设 错立疑,让学生形成正反两个阵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争论中撞击思维的火花,产生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口才,又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这需要我们精心设置“问话”,尽量不要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无思考价值的等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分析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辩论中敢于表达自身观点,善于提出疑问,最后引导学生在讨论归纳总结出结论。在这样的交流中,让每个人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通过讨论争辩,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在交换意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
虽然,创设问题情意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从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不能仅仅为了问学生而提出问题,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制造”课堂气氛而问学生问题。课堂问题不在多,而在精,在是否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2]丁志宏,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
[3]巫蓝,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